索 引 號: | pjsrmzf-2021-000126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文件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3-23 |
標 題: | 盤政發〔2021〕4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 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實施方案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盤政發〔2021〕4號 | 發布日期: | 2021-03-23 |
主 題 詞: |
盤政發〔2021〕4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 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實施方案的通知
盤政發〔2021〕4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盤錦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
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盤錦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八屆第4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盤錦市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盤錦市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
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提升服務遼寧振興能力的意見》(遼政發〔2021〕2號)精神,抓住職業教育發展有利時機,深化我市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建設新時代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打造全省職業教育發展新高地,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緊盯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打造高質量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和貢獻度。
二、目標任務
對接全市重點建設的石化及精細化工、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液化天然氣、現代物流及商貿、文化旅游、現代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等8條產業鏈,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職業院校和專業布局,完善我市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爭創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創造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盤錦新經驗,讓盤錦職業教育躋身全省前列。到2022年,全市職普比達到大體相當的要求,職業院校的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萬人;力爭建設完成省級優質中職學校2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1所,新增高水平特色專業(群)1-—2個;新增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萬人左右,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次左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關于遼寧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黨的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為職業院校班子配備1名具有5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高層次技術管理人才。構建思政課程、其他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文化育人課程、實踐活動課程“五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職業教育養成習慣教育工作,將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重走抗聯路”等系列研學旅行活動和“學黨史,做時代新人”等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勞動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形成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2年,在職業院校首推養成習慣教育實踐活動試點,遴選課程思政和德育特色案例各10個,培育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1個,打造思想政治示范課堂5個。(責任單位: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各縣區)
(二)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
1.完善職業院校管理體制。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定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政策。推動建立完善市級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有效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統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厘清盤錦職業技術學院與北方工業學校管理機制問題。到2021年末前,完成市級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設。(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2.加快建立全市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跟蹤考核評價體系。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為導向,探索建立科學的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跟蹤考核評價體系,將本地招生數量、本地就業率和社會培訓能力等要素作為影響辦學規模核定、辦學經費投入、資源配置等決策的重要依據,引導激勵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2021年末前,出臺《全市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跟蹤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市職業院校辦學方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目標,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升級能力顯著增強。(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構建多元發展新格局,優化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布局
按照“做大做強第二產業,拓展提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一產業”的思路,聚焦全市重點建設的石化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及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和新興行業領域,優化專業布局。推動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恢復辦學功能,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和與省內高校聯合舉辦石化類專業應用型本科院校二級學院。建立中職、高職至職業教育本科貫通培養渠道,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方式依法舉辦職業教育,并享有相應權利。(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四)推行產教融合,創建全新育人模式
1.組建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探索組建以產業鏈條為紐帶,由盤錦職業技術學院、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由行業指導委員會、研究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產教融合發展聯盟。遵循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注重挖掘各方價值訴求,尋找利益共同點,完善價值交換的頂層設計,搭建價值交換平臺,調動各方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體上的各方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到2021年末前,完成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建設的籌備及相關制度、配套文件的制定工作。到2025年,扎實推進校企產教融合發展,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努力實現資源最大化共享,凸顯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與擔當。(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2.支持產教融合發展,激發校企合作活力。重點支持高水平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骨干企業等多主體合作,建設產學研用融合性產業學院1個、學徒制示范專業4個,新增高水平特色專業(群)1—2個。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職業院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獲得的凈收入用于人員獎勵的支出部分,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積極推行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自2021年起,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完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開展職業教育畢業生3年跟蹤調查,定期公布學科專業發展就業狀況。(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發展局,各縣區)
3.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利用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同德國合作機構(GIZ)、工商總會(AHK)的合作契機,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主動發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在中高職銜接“3+2”貫通培養和高職化工、機電、護理等專業全面推廣德國“雙元”本土化改革經驗。探索實現國際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積極參與“魯班工坊”、在線教學資源等平臺建設。(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五)實施辦學水平提升系列工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1.認真落實《遼寧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方案》。力爭建設完成省級優質中職學校2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1所,支持盤錦高級技工學校升格技師學院。推動縣級職教中心轉型發展,發揮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應有的促進作用。進一步落實《盤錦中職學校整體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對接企業生產服務智能化流程,推進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智能化改造。職業學校實踐性教學課時量占總課時量50%以上。遴選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10個,培育“興遼職教金課”50門。重點做好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創業競賽,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建設。(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區)
2.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按照省教育廳統一部署,啟動新一輪“1+X”證書試點工作。擴大試點學生規模,組織開展各類證書試點的學生培訓和考核工作,重點加強學生專業操作技能提升。將行業培訓與教學實踐進行有效融合,推動書證融通、成果互認。加大試點專業教師培訓力度,提升院校開展試點工作的整體師資水平。新增試點證書5個,試點人數達到500人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六)加強部門協同,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圍繞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鄉村旅游和家政養老等我市重點人才需求領域,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優質師資和實訓基地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面向企業在崗職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就業重點群體、貧困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大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支持企業向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購買培訓服務。落實《遼寧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按規定承擔補貼性培訓任務。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將不按規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行為記入企業信用記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統籌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全力建設安全生產和技能實訓基地,重點建設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3個、特色職業培訓學院1個,對外開展技能培訓能力達6000人/年以上。(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七)創新教師引入和培育方式,提升“雙師型”教師質量
允許職業院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由教育和編制部門核準,中職學校可預留教職工編制總數的15%(不做固定事業編制人員招錄)專門用于聘請專業課兼職教師,所需資金由同級財政保障。按照公開招聘有關規定,建立完善以直接考核方式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機制。自2021年起,除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外,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專科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技術能手與職業學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支持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雙向流動、兩棲發展。推行“固定崗+流動崗”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落實專業課程教師全員輪訓制度,實施5年累計不少于10個月企業實踐制度。改革職業院校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辦法,鼓勵教師經單位批準參與企業協同創新,其取得的創新成果可作為晉升教師職稱的業績條件。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戰略,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的職教名師隊伍。到2025年,新培養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5人,市級教學名師10人,市級專業帶頭人20人。建設2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10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全市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55%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縣區)
(八)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多樣化需求的課程資源
落實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到2021年末前,組織教研人員聯合企業研發團隊結合我市實際自主研發“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線上培訓平臺”,建設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到2025年,每年制作線上精品課程不低于15門、組織教師線上培訓不少于2輪、參訓教師不少于1000人次,全市職業院校教師年培訓時長累計達7500學時以上。同步建成并充分利用“技能學業跟蹤評價平臺”和“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平臺”,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優質就業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智慧城市運管中心,各縣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專項領導小組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搭建專班推進任務落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分管教育工作的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教育局局長擔任副組長,各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擔任小組成員。負責制定相關政策,統籌協調推進工作。(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相關部門)
(二)建立評價督導機制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要求,認真落實全省評價改革正、負面清單,研究構建我市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對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縣區以及職業院校進行鼓勵支持。根據省政府要求,落實校企合作容錯政策,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校企合作中禁止和限制的行為。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審計局,各縣區)
(三)保障經費長效穩定投入
建立與職業院校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經費穩步增長與保障機制。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向職業教育傾斜,建立健全投入績效管理機制,推動建立職業教育經費全方位、全過程的績效預算管理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政和稅務部門要把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推進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舉措,落實社會力量舉辦教育有關財稅政策。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的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支持符合申報條件的職業院校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改善辦學條件。探索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科貸通”等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教融合項目發展,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自主創業的,給予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支持。鼓勵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辦職業院校發展。整體提升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水平,推動全市職業院校到2022年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對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專門確定費率。(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金融發展局,各縣區)
附件:工作任務清單
附件
工作任務清單
序號 |
政策內容 |
責任部門 |
1 |
采取專兼職結合方式,為職業院校班子配備1名具有5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高層次技術管理人才。 |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 |
2 |
全面推進職業教育養成習慣教育工作,將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重走抗聯路”等系列研學旅行活動和“學黨史,做時代新人”等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
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3 |
到2022年,在職業院校開展養成習慣教育實踐活動試點,遴選課程思政和德育特色案例各10個,培育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1個,打造思想政治示范課堂5個。 |
市教育局 |
4 |
厘清盤錦職業技術學院與北方工業學校管理機制問題。到2021年末前,完成市級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設。 |
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
5 |
建立全市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跟蹤考核評價制度。2021年末前,出臺《全市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跟蹤考核評價辦法(試行)》。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6 |
聚焦全市重點建設的石化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及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和新興行業領域,優化專業布局。 |
市教育局 |
7 |
推動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恢復辦學功能,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和與省內高校聯合舉辦石化類專業應用型本科院校二級學院。 |
市教育局 |
8 |
到2021年末前,完成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建設的籌備及相關制度、配套文件的制定工作。到2025年,扎實推進校企產教融合發展,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努力實現資源最大化共享,凸顯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與擔當。 |
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
9 |
重點支持高水平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骨干企業等多主體合作,建設產學研用融合性產業學院1個、學徒制示范專業4個,新增高水平特色專業(群)1—2個。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區 |
10 |
推行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 |
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金融發展局,各縣區 |
11 |
完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開展職業教育畢業生3年跟蹤調查。 |
市教育局 |
12 |
在中高職銜接“3+2”貫通培養和高職化工、機電、護理等專業全面推廣德國“雙元”本土化改革經驗。 |
市教育局 |
13 |
力爭建設完成省級優質中職學校2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1所,支持盤錦高級技工學校升格技師學院。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區 |
14 |
加快實施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實現職業學校實踐性教學課時量占總課時量50%以上。遴選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10個,培育“興遼職教金課”50門。 |
市教育局 |
15 |
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創業競賽,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建設。 |
市教育局 |
16 |
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新增試點證書5個,試點人數達到500人以上。 |
市教育局、各行業主管部門 |
17 |
落實《遼寧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按規定承擔補貼性培訓任務。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將不按規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行為記入企業信用記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統籌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 |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
18 |
全力建設安全生產和技能實訓基地。 |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
19 |
重點建設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3個、特色職業培訓學院1個,對外開展技能培訓能力達6000人/年以上。 |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
20 |
允許職業院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由教育和編制部門核準,中職學校可預留教職工編制總數的15%(不做固定事業編制人員招錄)專門用于聘請專業課兼職教師,所需資金由同級財政保障。 |
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 |
21 |
自2021年起,除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外,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專科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 |
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 |
22 |
推行“固定崗+流動崗”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落實專業課教師全員輪訓制度,實施5年累計不少于10個月企業實踐制度。 |
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縣區 |
23 |
改革職業院校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辦法,鼓勵教師經單位批準參與企業協同創新,其取得的創新成果可作為晉升教師職稱的業績條件。 |
市教育局 |
24 |
到2025年,新培養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5人,市級教學名師10人,市級專業帶頭人20人。建設2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10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全市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55%以上。 |
市教育局,各縣區 |
25 |
到2021年末前,完成“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線上培訓平臺”研發,建設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 |
市教育局、市智慧城市運管中心,各縣區 |
26 |
到2025年,每年制作線上精品課程不低于15門、組織教師線上培訓不少于2輪、參訓教師不少于1000人次,全市職業院校教師年培訓時長累計達7500學時以上。建成“技能學業跟蹤評價平臺”和“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平臺”。 |
市教育局,各縣區 |
27 |
組建專項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教育局局長擔任副組長,各單位有關負責同志為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相關政策,統籌協調推進工作。 |
市教育局、各相關部門 |
28 |
建立評價督導機制。對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地區以及職業院校進行激勵支持。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區 |
29 |
落實校企合作容錯政策,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校企合作中禁止和限制的行為。 |
市教育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審計局,各縣區 |
30 |
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 |
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 |
31 |
建立與職業院校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經費穩步增長與保障機制。 |
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
32 |
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向職業教育傾斜,建立健全投入績效管理機制,推動建立職業教育經費全方位、全過程的績效預算管理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
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
33 |
支持符合申報條件的職業院校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改善辦學條件。 |
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各縣區 |
34 |
鼓勵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辦職業院校發展。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區 |
35 |
整體提升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水平,推動全市職業院校到2022年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 |
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