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辦文件 |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辦發〔2018〕47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科技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18-08-14 | |
主 題 詞: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辦發〔2018〕47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科技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八屆第7次常務會議討論研究通過,現將《盤錦市科技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8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盤錦市科技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和《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遼委發〔2018〕1號)精神,發揮科技創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作用,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示范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等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盤錦鄉村振興發展。
二、工作目標
到2020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以上。
——建設全省農業科技先導區。引進建設一批高水平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市農業主導產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發揮科技引領示范作用,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升我市農業產業競爭力。
——建設全省農業創新創業示范區。打造“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深化農業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共建聯合培養基地,引進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壯大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加快發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中介服務,營造農村創新創業良好氛圍,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建設全省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引進選育我市優質水稻、堿地果蔬新品種,建立稻蟹漁綜合種養新模式,依托盤錦高升經濟區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打造高科技特色觀光農業示范基地,使我市水稻、河蟹、果蔬等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堿地果蔬”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1.引進建設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圍繞我市農業主導產業,加強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盤錦光合水產有限公司,聯合沈陽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院校,建立盤錦光合水產技術研究院;依托盤錦鑫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聯合省農科院等院校,建立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聯合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遼東灣新區,聯合益海嘉里等企業及院校,建立植物硅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盤錦盤山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聯合渤海大學等院校,建立盤錦食品加工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到2018年末,建成產業技術研究院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到2020年,建成產業技術研究院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建設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加強對已有技術創新聯盟的引導,支持以產業鏈為載體,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開展科技協同攻關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加大對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市水產養殖業集成創新能力。圍繞我市水稻、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等農業主導產業,依托相關產業科研院所及龍頭企業,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2018年末,建成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個;到2020年,建成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4個。(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農委,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二)圍繞農業重點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3.開展水稻優良品種選育。依托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及龍頭企業,利用常規育種與雜交水稻育種、生物技術遺傳育種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手段,選育出高產多抗適合盤錦鹽堿地特色的優質水稻新品種,同時形成與優良新品種相配套的先進栽培技術體系;開展優質多抗高產高效和生態安全的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工作,加速推進優良新品種產業化進程;力爭在優良新品種選育、工廠化育苗、重大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18年末,選育優質水稻新品種1—2個;到2020年,選育盤錦水稻主導優良品種2—3個,做強“盤錦大米”優質品牌。(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4.實施設施農業關鍵技術攻關。聯合沈陽農業大學、盤錦鑫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及企業,開展裝配式日光溫室節能結構優化設計與建造,研究日光溫室高效優質無害化生產模式與管理技術,重點解決重茬連作溫室土壤健康保持及障礙土壤修復、土傳病害防治等技術問題。推進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集成應用,拓展設施農業生產領域,挖掘設施農業生產潛能。開展堿地果蔬新品種篩選,完成堿地果蔬新品種選育或引進以及配套綜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編制適合盤錦地區推廣的堿地果蔬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到2018年末,選育或引進優質堿地果蔬品種1—2個;到2020年,形成盤錦系列優質特色堿地果蔬品種及栽培技術操作規范,建設優質特色果蔬生產基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5.研究并推廣海淡水生態養殖技術及稻漁綜合養殖新模式。依托盤錦光合水產技術研究院,圍繞我市海淡水養殖主導特色品種,選育出適合稻田養殖、生長速度快、規格大、成活率高的河蟹新品種,開展新品種生態繁育技術研究及轉化;開展文蛤、中華小長臂蝦、泥鰍魚等苗種規模化人工繁育;開展河豚、牙鲆、觀賞魚等水產種類工廠化高效健康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究;建立盤錦地域特色基于物聯網與大數據環境友好的零排放未來漁業示范基地;開展海淡水健康生態養殖、病害控制、生態環境調控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集成技術研究,并建立綜合示范基地,形成稻漁綜合養殖新模式。到2018年末,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1個;到2020年,形成稻漁綜合養殖新模式并示范推廣。(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海洋與漁業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6.開展畜牧業現代化養殖技術推廣。依托我市畜牧業龍頭企業及沈陽農業大學、遼寧醫學院畜牧獸醫學院等院校,探索畜牧業現代化養殖技術模式,開展畜禽新型飼料開發與制備技術、畜禽疫病預防與控制技術、畜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到2018年末,建成現代化養殖示范小區1個;到2020年,形成畜牧業現代化養殖新模式。(牽頭單位:市畜牧獸醫局、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7.推進農產品與食品加工產業發展。依托盤錦高升經濟區,聯合渤海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支持開展農產品與食品深加工關鍵技術攻關,以農產品與食品加工技術、農產品儲運與物流技術、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技術等為重點,開展大米、果蔬、畜禽產品和水產品加工技術與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研究,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到2018年末,開發1—2種盤錦特色食品新產品;到2020年,形成盤錦系列特色食品,打造全省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8.引進推廣觀光農業重點技術模式。引進現代觀光農業新理念和新運營模式,全面提升我市觀光農業整體水平。借鑒山東壽光等現代觀光農業經驗,聯合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機構,引進、選育適合盤錦地區觀光采摘的西紅柿、葡萄、草莓、香瓜等優良品種。對觀光農業涉及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節水灌溉、土壤保護等重點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攻關。引進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水平,以現代農業發展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品質。到2018年末,選育或引進特色農產品品種1—2個;到2020年,高科技特色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牽頭單位:市農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三)打造農業創新高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9.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全力支持盤錦高升經濟區、大洼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農業園區建設。加大園區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園區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科技研發機構,增強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創新能力,打造盤錦農業區域創新引領平臺。同時,繼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整體建設,完善園區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帶動作用。到2018年末,園區建設1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到2020年,將盤錦高升經濟區打造成為遼寧省農業科技示范區。(牽頭單位:大洼區政府、盤錦高升經濟區管委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
10.加速發展農村創新創業載體。鼓勵農業科技園區及龍頭企業創建“星創天地”,引領我市科技人員、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務工人員等群體創新創業,發揮線上與線下、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載體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高農業創新供給質量和產業競爭力,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到2018年末,申報省級星創天地2家;到2020年,累計建成省級星創天地1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1.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圍繞我市水稻、設施農業、水產等農業特色產業,依托科研機構及重點龍頭企業,加快建設生態種植、健康養殖、綠色循環等農業示范基地,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有序發展。把示范基地建成科研單位的實驗示范、品種展示基地,教學單位的學生實習基地,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實現多方參與、各取所需、共建共贏、協同發展。到2018年末,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家;到2020年,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基地2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市海洋與漁業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2.全方位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深入農業一線調研農業科技發展需求,對接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搭建農業科技成果發布和轉化平臺,不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依托盤錦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充分利用縣區、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平臺,加速農業技術成果落地轉化。到2018年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5項;到2020年,累計轉化農業科技成果15項。(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匯聚農業科技人才
13.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圍繞水稻、設施農業、水產、畜牧、農產品加工等重點領域,依托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載體,實施農業創新人才引進與培育計劃,面向全國引進農業創新人才。推進產學研合作,與高校聯合建設研究生培養基地,構建相應機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強合作。到2018年末,柔性引進農業創新人才5人;到2020年,累計柔性引進農業創新人才15人。(牽頭單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4.深入開展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圍繞農村產業發展問題,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要,選派科技特派團,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等服務工作。同時,以農業科技園區和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基地,鼓勵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到2018年末,選派科技特派團1—2個;到2020年,選派科技特派團5個。(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5.大力培養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針對鎮、村特色產業需求,依托產業技術研究院、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開展農業產業系統化培訓,培養專業農民技術員,深入鎮、村圍繞特色產業予以農民技術指導,帶動農民發展鎮、村特色產業。到2018年末,培養專業農民技術員50人;到2020年,培養專業農民技術員300人。(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6.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大力推進送科技下鄉工作,有針對性的開展科技培訓、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宣傳進社區和送圖書下鄉等系列活動,為農民提供農業政策、科技、信息等咨詢服務;加快發展農業科技金融,鼓勵農民通過“惠農貸”等方式創新創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利用“互聯網+”農村雙創新模式,實現產品相通、信息相通、服務相通、利益共享;探索推廣農民創新創業模式和經驗,樹立一批農民創新創業典型,充分帶動農民創新創業;引進培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提高農業科技服務能力。(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農委;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統籌部署,多方協作。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加強協作配合,建立市直相關部門和各縣區、經濟區聯動工作機制,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指揮有力、信息暢通、務實高效的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奮力開創盤錦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
(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市、縣區(經濟區)要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預算資金1000萬元,設立農業科技專項資金,以獎勵性后補助方式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試點及資金支持,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環境,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三農”,逐步形成企業投入占主體,財政、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農業科技投入體系。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圍繞產業技術創新、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等關鍵環節,全面落實《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推進人才集聚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盤政發〔2015〕48號)、《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若干政策的通知》(盤政發〔2017〕17號)、《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意見》(盤政發〔2017〕28號)等精神,完善鄉村振興戰略政策體系,建立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與評估機制,全力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各項政策舉措落地見效。
(四)營造農村創新創業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黨的鄉村振興方針政策,宣傳各地區、各部門推動鄉村振興的豐富經驗,定期選樹表彰創新創業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農村創新創業蔚然成風,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