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五色”成果之生態底色
今冬的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格外熱鬧。一群群野生丹頂鶴攜家帶眷,在蘆葦蕩里翩翩起舞。飛羽瞬間的定格,律動的是生命,喜悅的是人心。曾幾何時,鳥如約而來又繞行而去,因為濕地植被、近岸水質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如今,生態優良、食物充足,截至12月中旬,我市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區域共觀測到野生丹頂鶴92只,相比去年增加了67%以上。鳥兒的認可,是對這座城市馳而不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褒獎。
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后勁,更是人民群眾的所盼所期。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結構調整向綠色轉軌、消費理念向綠色轉變、生活品質向綠色轉換,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厚重、最堅實的底色。
污染攻堅修復底色
由1200只增加到11696只,截至目前,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嘴鷗在盤錦有了溫暖的家,成為國內瀕危物種保護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黑嘴鷗對繁殖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它的“重生”,既得益于人們保護意識的增強,更體現在作為繁殖地的盤錦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上。
近年來,盤錦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牽動,統籌推進遼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堅守濕地生態底線,實施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積極組織實施堿蓬草修復工程。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紅海灘的面積2018年只有2000畝,今年達到了2.2萬畝,4年間增加了10倍。
今年,盤錦市獲評“國際濕地城市”,這張優質的“生態名片”是國際社會對盤錦濕地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和充分肯定,更是盤錦堅持“生態立市”、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如今,綠葦紅灘快速擴展,魚蝦洄游繁殖,成群的鳥兒在此棲息覓食,濕地的生態功能全面重啟,廣袤的濱海濕地再次充滿勃勃生機。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修復生態底色,更要練好環境治理的“硬功”。今年以來,我市瞄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痛點”“難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廣度、拓展深度。
鐵拳“治氣”。截至10月末,我市優良天數為262天,同比增加5天;PM2.5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0.4%,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位。
鐵腕“治水”。今年1至9月,我市4個國考斷面全部實現逐月達到IV類水質考核標準。
鐵律“治土”。今年以來,我市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治理管理,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開展化工產業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
建治并舉,標本兼治。我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在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創新發展點綠成金
綠色決定發展的成色。綠色低碳轉型之于盤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今年以來,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向共融共興的發展之路大步邁進。
高耗能、高排放污染生態環境,嚴重透支發展后勁,與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格格不入。盤錦從源頭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環保執法監管,以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三線一單”機制作為管控園區發展的重要環境依據,實行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環保準入的高門檻,全市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關于輕微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免罰清單的通知,明確了14種對環境影響較小、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處罰。這是在盤錦生態環境領域推行包容審慎監管的進一步探索,也是對全市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進一步規范,維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剛性權威的同時,賦予法律實施以“溫度”,引導企業自覺守法,切實助推高質量發展。
從黑到綠、從粗到精的轉變,變的不僅是產業的結構,更是發展的效能。傳統糧食加工企業,稻殼和米糠會被廢棄,但益海嘉里盤錦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別出心裁,不僅將稻殼用來燃燒發電,還用稻殼灰制取白炭黑,適用于生產綠色節能輪胎,每一粒稻谷都會被吃干榨盡,形成了循環經濟綠色發展模式。目前,益海嘉里所在的遼濱經開區獲批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探索建立綠色制造體系,全市已培育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9個省級綠色工廠、2個省級綠色園區。
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要求,盤錦利用先進生態技術,大力培育發展氫能、碳素材料、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同時,立足濕地這個最大優勢,開發濕地綠色產品,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放大優勢錦上添花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所需、發展所求、民生所期。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人為本,打造綠色坐標,拓展綠色空間,展示出更加宜居宜業、充滿生機的美麗盤錦。
鐵鍋燉魚、魚塘垂釣、葦塘觀景……國慶假期,大洼區趙圈河鎮興盛村內十分熱鬧。“這幾天我們房間全部客滿。”興盛村葦海鄉舍老板薛金來興奮地說,“興盛村靠近紅海灘,生態環境優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這里休閑小憩。”
綠色為基,生態無價。依托生態資源,我市以紅海灘擦亮旅游招牌做強濕地觀光游;以稻作文化拓展田園風光游;以民宿產業打造休閑觀光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生態旅游創意城市,多元旅游形態釋放出新活力。
生態環境的改善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不僅僅是興旺的旅游業和百姓火紅的日子,還有依靠生態改善蓬勃發展的各類產業。
我市借勢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組建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8家,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25個,蟹稻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萬畝。
從小在蘆葦蕩邊長大的張丙坤目前經營一家生態板業公司。張丙坤說,近年來通過退耕還葦、人工植葦等措施,蘆葦長勢越來越好,也為他的企業提供了優質原料。
一根葦子的力量,遠不止板材。在杜紅的食用菌車間里,蘆葦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養出來的蘑菇顏色鮮亮,嫩滑又飽含鮮香。
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樣深入人心。今年以來,我市因地制宜開展公園綠地建設,擴大城市綠色空間,通過實施“口袋公園”建設,見“縫”插綠,為市民提供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今年年末,我市再添209輛嶄新的新能源公交車。節能、環保、舒適的新能源公交車正載著我們駛向綠色低碳新時代。
讓生態環境綠色占比多起來,讓制造業綠色占比高起來,讓城鄉生活綠色占比升起來。我市以生態優勢激發綠色動能,以綠色經濟求解高質量發展,以創新轉型回答時代命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如今的盤錦,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厚重,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