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政協九屆二次會議《關于拓展鳥類生態價值研究和文化傳播》(第113號)答復
夏華委員、李學云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拓展鳥類生態價值研究和文化傳播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盤錦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間偏北的區域,每年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一百萬只。近年來,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高度重視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加大資金投入,連續多年開展鳥類監測,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鼓勵社會各界投身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推動盤錦生態文明發展。
一、以科研引領鳥類等野生動物生態價值研究
堅持推進科研一體化建設,加強專業科研機構、隊伍、人才的建設與交流合作,以科研引領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鳥類等野生動物生態價值研究。一是獲國家科技部批準,與沈陽農業大學合作共建遼寧盤錦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完成了“北方濱海濕地退化機制及生態修復理論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1項,獲遼寧林業科技一等獎。二是開展丹頂鶴人工繁育及野化工作。2023年丹頂鶴人工孵化成活85只,2017年開始至今,將人工繁殖的140只丹頂鶴分11批次陸續移到野化基地全部放歸野外,對擴大丹頂鶴野外種群具有重要意義。2023年繁殖期間調查發現丹頂鶴野外筑巢17個,出雛24只,盤錦丹頂鶴的野化繁殖種群初步建立。三是與中國鳥類環志中心專家組成黑嘴鷗聯合調查組,在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黑嘴鷗繁殖調查研究。2023年共統計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11357只,繼續保持全球最大的黑嘴鷗種群繁殖地。四是2023年“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專家研討會”在盤錦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就候鳥遷飛通道關鍵水鳥及棲息地保護重要進展、經驗和典型案例、協同保護策略等做了主旨報告。
下步主要工作:一是與沈陽農業大學開展為期6年的持續定位觀測,積累形成數據觀測指標。建立土壤質量環境監測網絡提供基礎數據,為解決北方濱海濕地及區域環境研究中基礎性及關鍵性問題,以及改善水鳥等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提供長期數據支撐。二是深化丹頂鶴人工繁育與野化的深入研究。積極對上爭取項目和資金,聘請國內頂級專家,組織保護區趙仕偉、于長斌等青年人才加入科研團隊,對丹頂鶴飼養、繁育及野化開展合作研究,形成丹頂鶴人工繁育初步技術規程,為全國丹頂鶴人工繁育與野化工作提供參考服務。三是與國際鶴類基金會、國際濕地專家持續開展遷徙水鳥同步調查,通過專家技術和經驗的交流,實現盤錦地區保護候鳥遷徙和傳播生態文化的具體措施和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二、建設智慧監測體系守護鳥類等野生動物安全
堅持發揮科技力量,建立完善的鳥類等野生動物監測體系,守護鳥類等野生動物安全。一是投資1535萬元建設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在野外布設高清高點攝像頭17個,在保護區建設大屏可視化展示系統5套,實時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等開展監測,同時兼顧執法管護、科普演示等工作。二是連續13年開展鳥類監測調查。僅2023年,監測統計到春季遷徙東方白鸛2346只,越冬丹頂鶴94只、白頭鶴3只、白枕鶴2只、白鶴1只、灰鶴13只。對城市及鄉村林鳥監測調查10次,監測到林鳥32種約3000只,形成《2023年城市及鄉村越冬林鳥調查報告》;三是統計到盤錦地區現分布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已達8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5種、二級保護動物55種。連續12年編寫印制《盤錦鳥類監測報告》,成功地向社會公眾傳達了我們的監測結果和鳥類生態價值,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支持。
下步主要工作:一是將依托視頻監控和無人機監測技術、野外智能巡護以及野外監測儀器等技術手段,搭建形成基于綜合信息管理的“空天地人”一體化監管平臺,實現盤錦地區特別是鳥類等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監測數據實時采集、實時傳輸。二是堅持開展鳥類等野生動物監測活動,特別側重黑臉琵鷺等重要物種的調查,對鳥類生活習性、繁殖地和遷徙路線的全面掌握。最終通過大數據收集和人工監測將結合分析,掌握盤錦地區不同鳥類在不同季節的數量、種類和生存環境質量等信息,為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提供依據。
三、鼓勵社會參與推動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文化傳播
廣泛發動群眾基礎,利用線上線下多家媒體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聯合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知名企業共同倡導保護野生動物,形成社會參與推動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文化傳播的機制。一是以“濕地講堂”為載體,圍繞“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系列鳥類等野生動物宣傳活動,線上線下聽眾每年約30萬人次。二是通過央視“朝聞天下”“大美中國 候鳥北歸”及省市多家新聞媒體,做好候鳥遷徙重要時期的宣傳和文化傳播。全國各級各類媒體每年宣傳盤錦濕地及鳥類等新聞200余條。三是與盤錦市攝影家協會、盤錦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盤錦市濕地保護協會、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聯合開展觀鳥、繪畫、有獎云競答、凈灘等系列宣傳活動40余次,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傳播鳥類等野生動物生態文化。
下步主要工作:一是繼續加大媒體宣傳,開展線上線下“濕地講堂”,講好盤錦濕地故事、鳥類故事。二是邀請攝影人、志愿者、公益組織、民間團體和新聞媒體,參與鳥類監測調查,傳播遼河口濕地文化,講好盤錦鳥類故事。三是推進實施全球環境基金第七期項目計劃暨遷徙候鳥保護計劃,動員各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盤錦鳥類生態價值研究交流合作,形成保護合力,推動候鳥重要棲息地間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保護效率最大化。四是與華晨寶馬公司、中國綠化基金會合作開展“BMW美麗家園行動”。利用寶馬觀鳥屋,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教育基地,通過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深度傳播盤錦鳥類等野生動物文化。五是在推進遼河口候鳥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過程中,制作鳥類科普宣傳片、圖譜圖冊,積極廣泛傳播鳥類等野生動物的生態價值,以“鳥”為媒建設生態文明盤錦。
鑒于鳥類生態價值研究和文化傳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涉及機制、技術服務等多項因素。今后,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借鑒山東、上海、浙江、江蘇等先進地區成功經驗,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契機,推動拓展鳥類生態價值研究和文化傳播工作運行的常態化、深度化,進一步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為遼寧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
2023年8月1日
版權所有:盤錦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2111000031 ICP備案序號:遼ICP備11007870號-1 遼公網安備21110002000056號
技術支持單位: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聯系電話:0427-22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