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盤錦市人民政府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21年

索 引 號: pjsrmzf-2021-000348 主題分類: 2021年
發文機關: 盤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標  題: 對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關于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提案》第37號提案的答復(市農業農村局)
發文字號: 發布日期: 2021-10-12
主 題 詞:

對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關于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提案》第37號提案的答復(市農業農村局)

發布時間:2021-10-12 瀏覽次數:608


民盟盤錦市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一)人工智能初見端倪。2019年盤錦市被授予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榮譽稱號,在構建農產品安全檢測、監管、執法三大體系基礎上,市縣鎮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實現網格化管理;農墾優勢產業質量追溯整體推進試點工作持續推進,全市80萬畝水稻種植、70萬畝河蟹養殖整體追溯體系已基本形成;開展了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累計建成益農信息社238個;盤山縣胡家鎮被評為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強鎮示范鎮,大洼稻蟹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申報成為我省首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認養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穩步推進,認養農業面積達5.1萬畝,大洼區“互聯網+認養農業”項目被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認養農業”等項目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實現了農業、旅游、養老、文化等產業的相互融合;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68個,其中,有20多個企業在生產和管理中,實現了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結合。

(二)實現配方施肥。全域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提供統一測土、統一配方、統一供給、統一施肥的“四統一”服務,形成以科學配方引導肥料生產、以連鎖配送方式方便農民購肥,以規范服務指導農民施肥的科學施肥服務體系,實現化肥使用量負增長。

(三)提供氣象服務。全市建設324套農村應急廣播系統,96塊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覆蓋所有行政村。通過遼寧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一體化發布系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5分鐘內發送到災害性天氣發生地鄉村。在全市建成鄉鎮自動氣象站42個,實景監控站30個,實現了氣象災害監測精細到點。建設大田作物農業氣象觀測站和設施農業小氣候觀測站9個,土壤水分觀測站2個,建設70米高測風塔1座,智能農業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1套。

(四)推行質量追溯。在全市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動全市“兩品一標”生產經營主體“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表上市”,實現質量追溯與認證登記信息共享,實現全國數據互通,推動實現全國追溯“一張網”。實現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工作“四掛鉤”。

(五)建立監管平臺。盤山縣和大洼區建設了農業綜合監管信息化平臺,實現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信息的整合與匯聚。構建了放心農業投入品經營和配送網絡,實施連鎖、統購、配送等營銷模式的農業投入品占全市總量比例達到70%。市、縣畜牧獸醫部門建立了動物衛生監管信息追溯平臺,全市21個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直接在平臺上進行檢疫出證、監督檢查、無害化處理登記等工作。

(六)拓展網絡市場銷售空間。盤錦大米產業聯盟企業加強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投資2200萬元建設盤錦大米交易平臺,聯盟企業線上銷售大米9萬余噸,拓展了線上市場空間;盤錦河蟹聯盟在穩定胡家河蟹批發市場、實體店等線下市場空間的同時,拓展天貓、京東、德邦等線上電商平臺空間,聯盟企業線上銷售量達1.43萬噸,占總銷售量55%。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推進落實我市數字鄉村發展規劃。我們依據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制定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正在編制《盤錦市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我市數字鄉村建設目標,提出了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重點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實施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工程,夯實鄉村數字化基礎,加快構建覆蓋全市鄉村、高速暢通、服務便捷的基礎通信網絡,推進農村地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推進智慧農業工程,建設市級智慧農業中心,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配合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全市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

(二)整合資源,建立示范,穩步推進“互聯網+農業”向更深層次發展。我市地處遼河入海口,河流較多、濕地面積大,農業自然環境復雜,因此全面推廣“互聯網+農業”尚有一定困難,但可以在規模化、機械化發展較好的地區率先開展“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應用。通過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引導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推廣“智慧農業”技術。未來計劃廣泛建立適合于小型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智慧農業”技術體系,以提高農業生產率。遵循“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形成涵蓋多部門的協同工作體系,集成多平臺的運營服務體系,串聯多環節的新型供應鏈體系和整合多資源的支撐保障體系。以標準化生產為標志,完善市場導向的農產品生產體系;以現有工程項目為手段,加強產地基礎設施建設;以電商網絡平臺為載體,推動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以整合資源為基礎,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以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為平臺,強化網上銷售質量監管;以宣傳推介為路徑,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為抓手,提高農民網絡應用水平;以“雙新雙創”為引領,推進農村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

(三)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降低物聯網工程運行成本,有效促進“智慧農業”良性循環發展。要讓我市智慧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農業生產的靈魂,關鍵是要讓參與其中的廣大農民有適當的經濟回報,這樣才能逐步推進,最終形成與農業產業化配套發展的局面,“智慧農業”才能被農業主動接受并大范圍推廣應用。結合我市現狀,在關鍵傳感器等硬件設施種類缺乏的條件下,加強來自農業內部的基礎信息采集,發展以農業網站、信息平臺等為依托的農業大數據系統,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基礎農業數據支持。同時組織實施“智慧農業”技術攻關項目,支持科研機構研發符合我市農業應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較低、易操作的物聯網技術,解決物聯網項目普遍成本高、操作難、能耗高等問題,并為物聯網項目批量推廣提供技術支撐。以此為基礎有側重點、有針對性的逐步試點建設物聯網工程,有效降低物聯網工程的建設成本,推進“智慧農業”在全市范圍內的普及和發展。

(四)建設農業資源大數據,搭建智慧農業監管平臺

1.依托全國統一的國家種業大數據平臺,構建我市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繪制農業種質資源分布底圖,推進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種質資源的數字化動態監測、信息化監督管理。通過種業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公開,讓行業管理者、企業、農民都可以通過平臺的數據庫,開展一站式的信息查詢和業務辦理。實現品種、質量、市場主體可追溯,全面提升種業管理水平。

2.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數據庫為基礎,結合農業補貼發放、投入品監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家庭農場名錄等系統,完善經營主體身份、就業、生產管理、補貼發放、監管檢查、投入品使用、培訓營銷等多種信息為一體的基礎數據,逐步實現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生產經營信息動態監測。 

3.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運行。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構建全產業鏈的農產品信息化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標識化,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對上市銷售的農產品加施質量認證、品名產地、商標品牌等標識。推進農產品可溯化,依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強化農資經營主體備案和經營臺賬管理。匯集生產經營數據以及種子(種苗、種畜禽)、農藥、肥料、飼料、獸藥等監督檢查、行政處罰、田間施用等數據,構建以縣為單位的投入品監管溯源與數據采集機制,實現全市追溯“一張網”。實現農業系統認定的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100%納入追溯管理。

4.推進行政執法案件處置平臺應用推行網上辦案和移動執法,將農業行政執法創新與科技創新有效結合,充分運用網絡數字化信息技術,開展政務服務事項一體化、互聯網+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等業務。實現農業行政執法基本信息及時公開、農業執法行為過程信息全程記載、執法全過程可回溯管理、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全覆蓋,農業執法能力和水平整體大提升,農業執法行為被糾錯率明顯下降,農業行政執法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

5.豐富農業生產管理數字化,推進智慧農業新進程

1)推進種植業數字化。加快發展數字農情,利用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面積、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升種植業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數字植保防御體系,實現重大病蟲害智能化識別和數字化防控。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水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設環境控制、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農機智能作業與調度監控、智能分等分級決策系統,推進種植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

2)推進畜牧業智能化。建設數字養殖場,試驗、示范、推廣應用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精準監測畜禽養殖投入品和產出品數量,逐步實現畜禽養殖環境智能監控和精準飼喂。應用個體體征智能監測技術,加強動物疫病疫情的精準診斷、預警、防控。推進養殖場(屠宰、飼料、獸藥企業等)數據直聯直報,構建“一場一碼、一畜一標”動態數據庫,實現畜牧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

3)推進漁業智慧化。推進智慧水產養殖,構建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生產和管理系統,推進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自動升降控制等數字技術裝備普及應用,發展數字漁場。示范、推廣河蟹智慧化養殖。

(六)推動產業融合業態多元化

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全面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通道。發展智慧休閑農業平臺,完善休閑農業數字地圖,引導美麗休閑鄉村開展在線經營。推動跨行業、跨領域數據融合和服務拓展,深度開發和利用農業生產、市場交易、農業投入品等數據資源,創新供求分析、技術推廣、產品營銷等服務方式。 

(七)加強“互聯網+農業”人才梯隊建設

作為我市發展“互聯網+農業”的長遠策略,一定要注重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可以在全市范圍內組織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社等技術人員進行相應培訓,為我市“互聯網+農業”發展提供堅實技術后盾。同時我市可以以鄉鎮或村為單位,研究建立區域性物聯網信息系統,分區指導當地的農業物聯網建設,逐步建立起適合小規模分散經營體制下的“互聯網+農業”信息化管理模式。

毫無疑問,“智慧農業”的來臨,不但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而且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社會變革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推進“智慧農業”并非一次簡單的技術進步,而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也并非舉農業系統一家之力就可實現,需要社會各行各業的協調發展。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市“智慧農業”發展決不能操之過急、一哄而上,要理清思路、整合資源、抓住重點,大力發展認養農業、休閑農業,培育“一村一品”,同時發揮大洼區全國首家“互聯網+認養農業”項目優勢,廣開宣傳渠道,線上線下,以點帶面,帶動全市廣大農民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步步為營,穩步推進“智慧農業”在我市的發展。

最后,感謝貴黨派對我市智慧農業工作的支持、關心和幫助,歡迎貴黨派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多提寶貴意見,為我市智慧農業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謝謝!

 

 

盤錦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