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20年
索 引 號: | pjsrmzf-2020-003558 | 主題分類: | 2020年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扭轉紅海灘退化趨勢亟待恢復紅海灘景觀及功能的提案》第139號提案的答復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0-11-04 | |
主 題 詞: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扭轉紅海灘退化趨勢亟待恢復紅海灘景觀及功能的提案》第139號提案的答復
張永會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扭轉紅海灘退化趨勢亟待恢復紅海灘景觀及功能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盤錦濕地資源概況
盤錦濕地位于渤海灣的北端,由遼河、大遼河、大凌河等諸多河流沖積而成,也稱遼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濱海蘆葦沼澤濕地,也是世界上生態系統保存較完好的濕地之一,除水稻田之外,濕地總面積24.96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21.65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86.74%;人工濕地3.31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13.26%。從濕地分布看,除庫塘濕地和部分河流濕地外,集中連片濕地在遼河入??谔帲饕醒蛉ψ尤攬?、東郭葦場和趙圈河葦場以及位于遼河入海口的灘涂海域,面積12.47萬公頃,占全市自然濕地面積的57.6%,其中沼澤濕地5.5萬公頃、海岸濕地3.7萬公頃,占集中連片濕地面積的73.78%,其它濕地3.27萬公頃,占集中連片濕地面積的26.22%。
盤錦濕地分布各類野生動物450種,其中鳥類298種,包括丹頂鶴、白鶴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9種,灰鶴、大天鵝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1種。盤錦濕地處在全球八大鳥類遷徙路線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每年有近百萬只水鳥于此停歇和繁殖,有超過500只丹頂鶴在此停歇,是丹頂鶴繁殖分布的南限和越冬分布的北限;也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數量超過10000只;遼河口處還是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棲息有斑海豹300余頭。因此,在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處于重要地位,深受國內外濕地保護組織關注。
二、關于加快科研進度和資金投入的建議
(一)加大爭取資金力度,積極修復退化濕地。近五年來,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遼河封育等項目資金9.15億元。國家林草局、財政部5次將遼河口濕地列為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撥付資金1.28億元;爭取國家發改委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1.37億元,開展了盤山縣和大洼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保護工作;河流生態補償資金2.82億元,開展遼河、凌河保護區5.5萬畝耕地退耕還河;自然資源部礦山治理資金2.6億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治理項目3個,治理總面積6729畝;爭取大凌河口生態修復項目資金0.32億元,修復濱海濕地7500畝。以上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提升了濕地生態服務功能。
(二)強化科學研究,為濕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與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北京林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先后合作開展了“盤錦紅海灘翅堿蓬群落退化成因與恢復對策研究”“遼河口翅堿蓬濕地生境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河口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技術”等課題30余項,全面掌握了遼河口濕地生物資源狀況,生態變化規律,尤其是生物資源和蘆葦、翅堿蓬生境與修復的研究,為開展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重要物種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保護區管理局組織開展的黑嘴鷗繁殖地管理、丹頂鶴野化種群建立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黑嘴鷗繁殖種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19年的10275只;2016年以來,成功繁育丹頂鶴150余只。
三、關于加強污染源預防與管控的建議
?。ㄒ唬┕钥穗y,退養還濕成效顯著。為了保護濕地資源,修復近海灘涂生態功能,按照《遼寧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規定,將遼河口海域納入海洋功能保留區,嚴禁隨意開發近海海域。盤錦于2014年組織開展了“退養還濕”工作的前期基礎數據調查,2015年正式啟動“退養還濕”工作,收回海域2萬畝。2018年8月重新啟動“退養還濕”工作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堅強支持下,市政府堅持依法行政、綜合施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克服重重困難,頂住巨大壓力,全面打響了“退養還濕”攻堅戰,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調度,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緊密協作,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退養還濕”工作初步呈現了良好態勢,57000畝養殖池塘已全部退出,工程已接近尾聲。項目的實施維護了遼東灣海域生態系統的完成性、有效解決了黃渤海漁業資源荒化問題,沿岸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ǘ┲苊懿渴?,全面打響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海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主攻方向,實現污染控制、生態保護、風險防范協調推進,確保海洋生態環境不再惡化,綜合治理見實效。制定了《盤錦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對自大遼河口至大凌河口107公里大陸海岸線進行全面整治,堅持“把入口、控超標、治散亂”的工作思路,緊緊把住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兩大污染入口不放松,緊盯排查出的非法、不合理設置和超標排放的排污口,共清查問題101項,已整改完成66項;開展干支流入河排污口調查和溯源分析,將普查出的1809個排放口和2519家關聯企業分解到市、縣區生態執法隊,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弄清企業用水量、排水量、排水去向、水質數據等信息,系統謀劃達標措施,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
?。ㄈ┌l展現代農業,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圍繞“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發展”的目標任務,通過實施精準測報、精準施藥、優化農藥使用結構、實施化學農藥替代、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等措施,促進農藥減量控害,推進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發展進程。2019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用藥量962.55噸,較上一年的使用量968.42噸減少0.6%以上,農藥利用率由2018年的38%提升到39%,主要農作物即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覆蓋率均達40%以上。積極組織開展主要糧食作物肥效校正、經濟作物“2+X”田間肥效試驗,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通過推進新肥料新技術和有機肥資源利用,進一步優化肥料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農作物化肥使用量4.27萬噸,比上一年下降2.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
(四)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強化水質管控。依托遼河治理工作,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7座,日處理污水總量1.83萬噸,其中有9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安裝自動在線監控系統。此外,我市301個行政村均建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日處理污水總量6.77萬噸,污水處理設施已覆蓋77177戶,占全市農村總戶數的43%。實施了水環境保護治理、黑臭水體整治等項目,完成了曙光七分場和鼎翔臨時污水處理廠建設,各縣區建成6個污水處理設施,日新增水處理能力8.66萬噸,污水處理能力有效提高。開展河流水質監測,全市4條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80%以上,近岸海域達到或優于Ⅱ類水質標準面積比例達到80%以上。
四、關于運用法律手段的建議
?。ㄒ唬娀瘓谭ㄖ贫冉ㄔO,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濕地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執法辦案各項制度,建立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加強案件公開調查、公開論證,從源頭上杜絕不透明、不公正、不規范的執法行為。2019年,市林濕局組建執法大隊以來,開展了4次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執法專項行動,發現并制止搭建看護房、埋設管道、挖養殖塘、開荒種地、燒荒等各類破壞濕地行為240余次,處理違法事件41起,其中行政處罰案件2起,下達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16次,責令限期恢復通知書18次,責令拆除通知書5次。
(二)部門聯動,形成公益訴訟工作合力。2019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指出,要樹立“雙贏共贏多贏”、“訴前實現保護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狀態”、“持續跟進監督”的公益訴訟三大監督理念。盤錦市各級檢查機關堅持保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一致、堅持積極作為與審慎推進相一致、堅持法律監督與社會治理相一致的工作原則,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益訴訟案件共立案255件。其中,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立案2件,均系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案件,獲勝訴判決;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立案253件,包括: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55件,占比21.74%;食品藥品安全領域165件,占比65.22%;國有財產保護領域32件,占比12.65%;英烈保護領域1件,占比0.39%。共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41份,除1件因受疫情影響尚未整改完成,被建議行政機關整改到位238件,占比98.76%,挽回國家經濟損失12877萬余元,收到良好的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下一步,探索建立林濕、生態環境、公安、檢察院、法院長效協作機制,加強涉及濕地和“紅海灘”景觀保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各部門合作,支持環保組織提起涉盤錦濕地和“紅海灘”景觀保護的民事公益訴訟,推動形成保護公益的工作合力,運用刑事司法手段打擊嚴重的破壞濕地行為,形成強大威懾力。
?。ㄈ┞鋵嵨募?,開展環境損害賠償案例試點。全面落實《盤錦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積極開展環境損害賠償案例試點,正在編制《遼河口濕地油田勘探開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與賠償工作方案》,已編制完成《遼河口濕地油田勘探開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報告》、《遼河口濕地油田勘探開發的生態服務功能與損害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遼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油田勘探開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報告》及磋商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
五、關于加快推進“濕地保護補償機制”的建議
積極開展盤錦濕地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測算工作,編制完成了《盤錦市濕地生態補償需求研究報告》;利用中央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開展了保護區及周邊1公里輻射區77011畝基本農田和二輪土地承包耕地補償、濕地生態補水、濕地生態修復、濕地周邊環境整治、濕地保護等項目;充分借鑒江蘇無錫、蘇州等國內先進省市區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的先進經驗,立足于盤錦濕地生態環境質量、水環境管理現狀和要求,構建濕地生態補償原則、補償標準、財政制度、濕地生態監測制度等補償政策框架。將經濟管理政策納入盤錦管理考核政策體系,為濕地保護工作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六、關于加大紅海灘保護的宣傳力度的建議
多年來,緊緊圍繞“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候鳥日”等重要節日,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先后舉辦愛鳥宣傳科普課堂80余次、知識競賽等100余次、制作并發放各類科普宣傳品40000余份;配合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北京電視臺、遼寧日報、遼寧電視臺、東方衛視等媒體開展盤錦濕地新聞宣傳,專題報道58篇,在網站、公眾號及報刊發布信息600余條,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廣播有聲、電視有影、報刊有文、網絡有言”的宣傳模式,盤錦濕地知名度不斷提升。2019年,籌劃開展了濕地保護“宣傳年”活動,開設專版報道、整點報時、公益廣告、科普專欄、有獎征文、小記者走進保護區等濕地生態保護宣教欄目。常態化開展“濕地講堂”,每月一期,講授濕地知識和濕地故事,實現“小平臺、大傳播”,提升全民濕地和參與濕地保護的意識。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