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媒體(2012年)
文化與廣播電視
【大型文化活動】 成功策劃舉辦“轉型發展新跨越、龍騰盛世鬧元宵”系列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燈展、高蹺秧歌匯演等活動。市4大班子領導和駐盤大型企業領導、駐軍部隊首長與百萬市民共同觀燈展、賞焰火,共慶和諧盛世。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活動盛況。創新開展了四季品牌文化活動,市民、農民、少兒才藝大賽深受歡迎,參與人數1 000余人次。舉辦“中韓繪畫交流展”和少數民族文化聯誼會、民俗節等活動,活躍少數民族文化生活,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濕地旅游周期間,舉辦“魅力盤錦、濕地歡歌”大型群眾廣場展演及旅游周閉幕式。展演期間,四縣區聯動,29個鄉鎮同時進行,共展演160余場。舉辦盤錦市2013新年音樂會,邀請奧地利維也納交響樂團傾情演出,推廣高雅藝術,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文藝團體改革,爭取市財政投入900余萬元完成了人員安置。改制后的藝術團先后參加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遼寧電視臺和國家司法部文藝晚會演出,多次登上國家級文藝舞臺。在中國演藝市場盤錦市藝術團已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實力。完成廣播電視網絡整合,盤錦網絡傳輸中心正式上收為省屬企業。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全面完成,撤銷了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演出市場管理辦公室,整合文物執法、廣電行業執法職能,成立盤錦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2012年12月12日舉行了揭牌儀式。
【文藝精品創作】 加強專業創作工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調入盤錦市知名作家到藝研室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創作出版40萬字的長篇小說《跟著團長上戰場》,完成以盤錦市先進模范田守誠為原型的話劇《蟹王》劇本的一度創作。電影文學劇本《母親的愛情》在《中國作家》雜志發表,短篇小說《對峙》獲《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市群眾藝術館專業輔導干部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遙遠的紅海灘》,獲國家文化部“全國戲劇文化獎”大型劇本類銀獎;歌曲《向海放歌》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揚帆起航》在央視播出。
【公共文化工程】 加強了縣區兩館、鄉鎮文化站配套建設,為縣區圖書館各配套投入30萬元,鄉鎮文化站投入5萬元,受益群眾40萬人。農家書屋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為295個農家書屋配送圖書6.9萬冊,改善圖書結構,增加藏書量。市、縣區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實行免費開放,方便了各族各界人民群眾,實現了社會公益服務功能的最大化。
【圍繞中心創新發揮職能】 圍繞迎接“十二運”,舉辦“創文明城、迎全運會”秧歌大賽。結合創城迎檢工作,狠抓文化市場整治。舉全局之力,慶祝十八大召開。組織圖書館、新華書店在第一時間為全市人民提供學習宣傳十八大的圖書報刊,滿足各界群眾學習需求。市群眾藝術館創作《北京的暖風吹過來》等2首歌曲和1個小品,送到基層。為向海發展以港強市助力,積極為華錦集團“十二五”規劃和盤錦港西碼頭建設爭取政策支持,在市政府規定時限內,第一個完成了省文物考古勘探的批件,圓滿完成文物勘查任務。
【文化遺產保護】 完成盤錦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續文物保護工作,經報請市政府批準,頒布《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盤錦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和《盤錦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共有245處文物列入市級保護單位范圍,納入依法保護范疇。啟動《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遼寧卷·盤錦分卷》編撰工作,正式立項開展《盤錦文物志》的編寫工作。完成沙嶺戰役紀念館、愛國將領王鐵漢故居的省級文物申報工作。加強了“非遺”資源保護開發力度,國家級保護名錄項目,大洼縣上口子高蹺秧歌在第九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大放異彩,榮獲“山花獎”金獎,再獲殊榮。
【文化產業發展】 遼河文化產業園第二、三期規劃工程按期完工,“創意藝術夢工場”、文化商業街已竣工,大芬村投資的“盤錦文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記注冊。盤錦“江南風情園”項目獲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產業大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數字化影城建設取得新進展,樂天新東北影城、鵬欣水游城希杰影城已正式開放營業。縣區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發展迅速,盤山縣大米博物館、河蟹博物館,種石源文化產業園、繞陽灣濕地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已啟動并投入使用。大洼縣數字包裝印刷產業示范園、智新正天影城、田莊臺古鎮開發、“古漁雁”文化旅游基地等項目建設強力推進。雙臺子區遼河左岸文化城國際會展中心已竣工。興隆臺區志高文化產業園、錦聯經典生活娛樂城、工藝美術基地、春秋畫廊等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引進項目31個,其中開工18個,竣工7個。
【文化市場管理】 開展校園周邊文化環境專項整治,嚴厲查處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經營活動。開展創城迎檢文化市場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集中力量開展“掃黃打非”、打擊侵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全面清查印刷復制等企業,堅決封堵淫穢色情等非法出版物,收繳非法書刊、音像制品6 600余冊(盤),凈化文化市場、出版物市場。盤錦市獲遼寧省“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廣電行業管理】 以頻率頻道為重點,加強播出機構管理,實現總量控制向結構化轉變,重點整頓企事業電視臺站運行秩序。堅持每季度開展衛星電視接收設施的專項整頓,對流通環節、安裝環節、使用環節加大打擊力度。確保 十八大安全播出,全市制定了市、縣、企業臺站所有播出機構的安全播出預案,在省局組織的迎十八大安全播出大檢查中,盤錦市一次性通過,并榮獲全省“黨的十八大安全播出”先進集體。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惠及百姓。全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4 800場,超額完成國家“2131”工程目標。組織放映隊進社區、進農民工工地義務放映電影,豐富群眾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得到廣泛認可。年內,重點提升了機頂盒維修質量,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和個性化服務。
盤錦日報
【新聞宣傳】 2012年,盤錦日報社新聞宣傳工作緊緊圍繞一條主線、三大任務等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全面完成各項重要會議、大型活動的采訪報道。
一、以盤錦市工業年為重點,成功報道招商引資、重點重大項目開工及進展情況,對全市項目集中開工、濕地旅游周、石油與海洋裝備工程博覽會進行及時深入的報道。十八大召開前,在重點版面相繼開辦“向海發展、全面轉型、以港強市、以優異成績迎接十八大等系列欄目,日報推出13個整版、晚報推出22個整版,全景式宣傳盤錦10年間,特別是盤錦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十八大召開期間,報社就著手策劃本地宣傳,先后推出5篇系列評論和大型系列訪談、以實際行動貫徹十八大等專欄。推出的報道收到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效果。
二、創城迎檢期間,日晚報開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城熱線、曝光臺、金點子等專版和專欄,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在“盤錦觀察”版,開辟整版,連續10期以圖片為主的方式對《盤錦市文明公約》進行解讀。
三、在十八大召開期間,日晚報重點推出“美麗盤錦”、“幸福盤錦”大型系列成就報道、“數字盤錦”系列民生報道和喜迎“十八大我的幸福生活”系列圖片故事,展現一個讓全市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引以自豪和令人向往的濱海新盤錦。
四、加強典型報道。挖掘總結提煉一批在主題下不同代表性的個人典型。對周恩義、田守誠、劉雙等重大典型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并走向全國。
五、按照市委“高策劃、深解讀、新視角、重表達、善創新”的要求,不斷探索報道形式的創新。在“沖刺全年目標”宣傳戰役中,實行一、三版聯動,三版圍繞一版詳細解讀;圖片越來越及時生動,視覺沖擊力不斷增強;專刊專版越加貼近讀者;大視覺小文章圖文畫表多重表現,視覺版式變化明顯有力;時事亮化國內外窗口。全國、省市優秀作品比去年增多,新聞作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盤錦最美警察被人民網、中國警察網等各大媒體網站刊登轉載,外宣上稿30余篇。
六、遼河晚報志愿者開展“義工進社區 清理臟亂差”活動深受歡迎,遼河晚報社會化活動助力讀者,助力影響。下基層,走園區,看工業,讓作風大變,讓稿件鮮活,“走轉改”博客參與者眾多,打造成為中國記者協會、省記者協會第一家“吃蟹人”。打造兩大寫作平臺,充分發揮通訊員的寫作積極性,設立兩個QQ群,為他們創建言論、新聞寫作平臺,實現對外開門辦報;內部實現專業采訪部和記者站互動,強化溝通聯系,實現對內開門辦報。
【媒體經營】 盤錦日報在繼續辦好原有的教育、衛生和縣區等專版的同時,加大專刊和專版的整頓力度,使這些專刊、專版的質量逐步得到提高。
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收活動。日報、晚報廣告中心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集思廣益,先后策劃拜年與制作贈送掛歷、最美濕地觀鳥月、首屆和冬季房車聯展、遼東灣創業歷程圖片展、遼東灣招商畫展、少兒才藝大賽、首屆“舞動中國”少兒街舞大賽、盤山縣河蟹節“中國河蟹博物館”及廣場大型圖片展、盤錦市首屆冬季車房聯展等活動,獲得了雙贏。
二、根據市場發展需要,5月,適時成立盤錦聞興文化傳媒中心,為提升活動組織水平、打造文化產業、形成文化品牌夯實基礎。
三、發行中心在維護好現有的18個售報攤的基礎上,加大零售市場的開發力度,把7個流動售報人員的售報區域重新進行了劃分,開展針對商業網點的零售。
四、印務中心由于搬遷之后各種業務采取代加工形式,在困難局面下,印務中心努力增收節支,展拓活源,強化服務和安全生產,穩定隊伍,加強管理,實行內部挖潛,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盤報及商務印刷任務。與營口日報聯系報紙印刷事宜,降低了印刷成本。
【內部建設】 不斷加強內部建設。機關黨委在全社黨員中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經濟創收做貢獻”活動。組織倡議黨員“多訂一份報,多攬一份廣告,多攬一份零活”積極為報社經濟創收做貢獻活動。堅持“先鋒號”、“奉獻之星”評選活動。月經營會、編前會、周碰稿會等制度得到堅持和加強。結合“新聞質量提升年”活動,日晚報編輯部加強業務培訓工作,對采編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并通過 “送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強化學習和人才的培養。并制定日晚報出版制度,以崗定人,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
遼河石油報
【概 況】 2012年底,報社在冊職工257人,其中,干部108人,工人149人;全民固定工150人,市場化就業106人,自負盈虧小集體1人。干部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33人,中級技術職稱的35人,初級技術職稱的38人。處級干部7人,科級干部42人。下設3個輔助單位,13個部室和1個記者站。機關設4個科和2個機關直屬部門。全年共獲得中國企業報、中國石油新聞、遼寧新聞獎等省部級以上好新聞獎79件(次),其中,一等獎20件(次)、二等獎28件(次)、三等獎31件(次)。個人榮譽獎2項。
【報 紙】 2012年,共編輯出版《遼河石油報》正刊266期,其中增刊、加報16期,《遼河晚訊》250期,《安全環保專刊》24期,新開設的《政法專刊》刊發8期。
一、全年宣傳報道各類會議、領導活動300余項,以及專欄稿件80余期,并圍繞集團公司領導干部會議、油田公司職代會和黨的工作會策劃刊發兩套評論(各10篇)。召開的油田公司務虛會,策劃推出《最大企情,最大引擎》等7篇大述評,深入解讀“33343”和“雙千”目標。
二、圍繞發展油氣主業穩定發展、未上市業務有效發展、天然氣業務加快發展,突出重點,形成強勢,提升了報道的深度、廣度。在要聞版頭條、報眼等重要位置,刊發各類成果稿200余篇,全面深入展示了油田各項業務的最新發展成就。依托《新聞能見度》、《轉變發展方式遼河視點》兩個欄目平臺,凸顯了要聞報道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此類稿件達20余篇,其中《“兩看兩發展”與遼河新境界》、《多種經營企業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等深度報道,在油田范圍內取得較大的反響。
三、報紙新聞宣傳報道圍繞科技興企、精細管理、三基工作、安全環保等企業生產重點工作,找準切入點,發掘特色載體,宣傳報道典型經驗,獲得新突破,受到公司黨政領導班子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報紙正刊和晚訊的質量有較大提高,發行數量比上年有新增長;新聞采編、新聞出版、發行隊伍建設取得新成績;報紙整體運行平穩、質量可控。編輯部初步整合見到實效,采訪部下半年稿件量比上半年增加了37%,稿費平均增加30%,工作量大的稿費增加3倍,且稿件質量有效提高,為下一步繼續整合增強了信心,提供了依據。《安全環保專刊》增刊成功,新開設的《政法專刊》運行良好。《遼河晚訊》的報道水平質量不斷提高,提高了可讀性、引導性和服務性進一步增強。加大策劃力度,精品專欄和報道增多,提高服務礦區社會管理的新聞服務水平,擴大了新聞宣傳報道的覆蓋面,各版報道質量有較大幅度提高。
【經營管理】 2012年,報社黨政領導班子率領全體員工全力以赴,加強管理,杜絕浪費,精打細算,增收節支,各項費用都控制在預算計劃之內,總收入創歷史新高。建立生產資料二級庫房管理制度并加強了制度管控,生產資料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經營效益。建立了各項管理流程10余項,有效杜絕效益流失,最大限度地放大經濟效益,維護了職工切身利益。不斷增強總體協調能力,改善發展環境,上級的政策性支撐、市場份額、現金流支持等得到全面加強。機關管理、協調能力、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社整體增效能力增強,印務、印刷、廣告收入創新高。機關、編輯部樹立大局意識,為報社分憂解愁,辦公費用得到有效節約,發行公司發行成本有所降低。全方位加強管理,建立完善“三重一大”、項目計劃、物資采購、零星維修等10個管理流程,初步形成了管控體系,使基礎管理工作步入良性軌道,協調力增強。
【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隊伍建設】 兩級班子“靠學習提高能力、靠民主正確決策、靠制度科學管理、靠團結凝聚力量、靠正氣樹立形象”,兩級領導班子綜合能力和履職水平得到提高。
一、認真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制定報社“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細則和流程,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全年決策無失誤。
二、加強心靈心境建設,培養良好心態,增強整體大局意識。社黨委要求全體員工養成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待人以誠,處事以敬,以良好心態看待工作,溝通協調,相互關心、理解、支持,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隊伍整體風貌煥然一新。
三、報社處、科兩級班子,堅持重心下移,帶頭深入基層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促進工作,充分利用職工大會、員工座談會和談心交流等多種形式,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風。
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懲防體系日臻成熟完善。按照“抓兩頭、重預防、建機制、強教育”的工作思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教育先行、預防為主,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工作機制。報社黨員干部堅持做到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作風,廉潔從業,無違法違紀現象。
五、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作用。健全完善職工大會、廠務公開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創造了和諧的勞動環境和勞動關系。結合實際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能競賽和文體活動,關心困難職工和離退休職工,為其排憂解難,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調動了職工積極性。 (魏新望)
遼河石油報社領導成員名單
社長、黨委副書記
王公民
黨委書記、副社長
馬廣平
副社長、總編輯、中國石油報
遼河記者站站長
張建凱
副社長 孟祥煒
何曉梅
趙同鐵
中國石油報遼河記者站副站長
劉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