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盤錦簡介 > 盤錦年鑒 > 盤錦年鑒(2004年)

財政·稅務(2004年)

發布時間:2010-05-21 信息來源:盤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瀏覽次數:131

財政

【財政收入】
    2004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4 951萬元,完成預算的99.91%,比上年實際增收15 118萬元,增長8.9%;基金預算收入完成8 476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比上年實際增收327萬元,增長4%。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0 458萬元,完成預算的100.7%,比上年實際增收10 567萬元,增長8.8%;基金預算收入完成4 678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比上年減少1 224萬元,下降20.7%。


【財政支出】
    2004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48 759萬元,為調整預算的88.7%,比上年增加支出37 211萬元,增長14.9%。基金預算支出完成2 493萬元,為調整預算的46.6%,比上年增加支出499萬元,增長25%。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50 392萬元,為調整預算的87.2%,比上年實際增加支出27 296萬元,增長22.2%;基金預算支出完成590萬元,為調整預算的18.6%,比上年實際減少支出409萬元,下降40.9%。


【平衡情況】
    一、一般預算收支平衡。2004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各項收入總計316 400萬元。其中,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4 951萬元,省兩稅稅收返還補助收入22 505萬元,所得稅基數返還7 149萬元,出口退稅基數返還657萬元,省專項補助收入26 774萬元,國債補助收入7 784萬元,各項結算補助收入11 156萬元,國債轉貸收入3 503萬元,國債轉貸資金上年結余500萬元,上年滾存結余29 863萬元,調入資金21 558萬元。全市財政一般預算各項支出總計278 199萬元。其中,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8 759萬元,上解省支出26 137萬元,國債轉貸支出3 303萬元。國債轉貸結余700萬元,年終結余37 501萬元,結轉下年支出31 643萬元,凈結余5 858萬元。

    二、基金預算收支平衡。2004年,全市財政基金預算各項收入總計11 671萬元。其中,當年財政基金預算收入8 476萬元,省專項補助收入126萬元,上年結余收入3 069萬元。全市財政基金預算支出總計7 328萬元。其中,當年財政基金預算支出2 493萬元,調出資金4 835萬元,年終結余4 343萬元。


【農業投入】
    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圍繞五大主導產業,建設有機稻米生產、稻田養蟹、萬頭生豬養殖、家禽養殖、奶牛養殖、蘆葦生產等6大產業化基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產業強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開發實現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 943萬公斤,新增蘆葦330萬公斤,新增水產品200萬公斤,新增蔬菜2 035萬公斤,新增產值22 608.73萬元,新增利潤3 723.29萬元,項目區農民比非項目區年人均增收330元以上。以科技為支撐,以項目區為載體,以資源為紐帶,以科技院校為依托,以科技承包為主要手段,通過雙向選擇,洽談對接,共引進和實施旱田噴灌、菜田滴灌等節水灌溉等技術、有機稻米生產加工技術、水產養殖、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與加工等技術49項,投資231萬元,培訓農技人員7.5萬人次,落實科技示范推廣面積0.33萬公頃,輻射面積2萬公頃,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為科教興市拓展新的空間。扶持非公有制龍頭企業,加速小康城市建設進程。實施“產業強市”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實施經濟轉型為契機,以建設小康城市為目標,共投資3 033.35萬元,扶持非公有制龍頭企業,形成市場拉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社會保障】
    一、實施積極的財政就業政策,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根據《遼寧省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資金籌集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足額安排再就業資金,并對其嚴格執行資金申請、審批程序,加大對資金使用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力度,杜絕再就業資金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現象。進一步完善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在加大擔保貸款資金投放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貸款資金使用效益的評估,通過審核共批準285戶下崗失業人員申請貸款,貸款總金額820萬元。繼續出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原屬國有企業的大齡就業困難對象(40歲、50歲人員)584人再就業,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安排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補貼資金共860萬元,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有效的途徑。

    二、落實政策,解決“三方面人員”生活困難問題。審核認定部分企業軍轉干部工資、養老金、醫療費共計103萬元。并及時給予資金補助,年末前將拖欠資金予以兌現。

    三、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動農村衛生制度改革。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文件要求,會同市衛生局、農發局等共同制定《盤錦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指導意見》。根據大洼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工作結束后的實際情況,按規定標準補助資金126萬元。


【中小企業擔保】
    堅持以信用擔保工作為中心,努力為盤錦市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和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市財政局同市經貿委、勞動就業局、銀行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深入實際,主動為中小企業和下崗職工排憂解難。全年共為35家企業辦理擔保貸款61筆,貸款額21 939萬元,收取保費233.22萬元。全年共為348人辦理小額貸款245筆,提供貸款擔保638.2萬元。使擔保中心的小額貸款擔保總額達到813.5萬元,為988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機會,解決了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融資難、起步難的問題。


【非稅收入完成情況】
    2004年,全市非稅收入完成41 744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7%,比上年減少793萬元,降低1.9%。全年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完成25 386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00%,比上年增加1 731萬元,增長7.3%。主要收入情況:收費收入完成15 281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8.4%,比上年增加2 386萬元,增長18.5%;基金收入完成7 062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26.3%,比上年減少535萬元,降低7%;專項收入完成3 043萬元,為年度預算的71.5%,比上年減少120萬元,降低3.8%。專戶管理的非稅收入完成16 358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3.3%,比上年減少2 524萬元,降低13.4%。年內收費收入完成16 189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3%,比上年減少1930萬元,降低10.7%。專戶管理的非稅收入支出完成15 361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05.5%,比上年減少4 545萬元,下降22.8%。基本建設支出完成1 496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8.4%,比上年減少2 742萬元,降低64.7%。城市維護支出完成192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14.3%,比上年減少281萬元,降低59.4%;部門事業費支出完成13 123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02.3%,比上年減少634萬元,降低4.6%。


【財政監督】
    2004年,圍繞財政管理和整頓財經秩序,建立內外監管并重、收支監管并舉的監督檢查新機制,在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專項資金使用、清理“小金庫”、會計信息質量核查等方面開展系列檢查。全年全市共組織33個檢查組、88名參檢人員,對445戶(其中省組織的117戶)單位開展監督檢查,查出各類違規違紀資金6 447萬元(其中省組織的檢查4 603萬元),并按有關規定進行了追繳、罰款、糾正等處理,處理金額為1 684萬元。本著“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著落”的原則處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直接對舉報案件進行查處,信訪案件的結案率達到100%。


【彩票資金管理】
    本著“鞏固發展、規范管理”的原則,全面推進全市彩票工作健康發展。2004年,全市銷售彩票9 823萬元。其中,福利彩票銷售7 600萬元,比上年增加400萬元;體育彩票銷售2 223萬元,比上年減少1 000萬元。全年安排福利公益金640萬元;年內安排體育公益金338萬元。

 

國家稅務

【稅收收入】
    2004年,全市國稅系統共組織入庫稅收收入531 034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7.9%,比上年增收64 768萬元,增幅為13.89%。其中,增值稅收入326 280萬元,比上年增收23 997萬元,增幅為7.94%;消費稅收入18 442萬元,比上年增收1 258萬元;企業所得稅收入158 883萬元,比上年增收35 236萬元,增幅為28.51%;外企所得稅收入18 890萬元,比上年增收2 939萬元,增幅為18.43%;居民儲蓄利息所得稅收入8 539萬元,比上年增收1 466萬元,增幅為20.73%。在已完成的稅收收入中,中央級收入完成426 194萬元,比上年增收57 004萬元,增幅為15.44%;省級收入完成43 820萬元,上年增收3 193萬元,增幅為7.86%;市本級收入完成52 710萬元,比上年上年增收3 106萬元,增幅為6.26%;縣區級收入完成8 310萬元,比上年增收1 465萬元,增幅為21.31%。直接形成地方財力6.8億元。在組織稅收收入工作中,全系統各級征收單位本著“抓早、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的工作思路,深入開展稅源調查,科學分配稅收計劃。利用“瑞思達”稅源管理系統,建立重點稅源企業數據庫,將全市的年納“兩稅”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納入到監控范圍,監控企業數量從2003年的23家擴大到72家,監控的稅源總量達到全市稅源總量的93%(剔除個體稅收因素,監控比例達到95.2%)。監控內容涵蓋企業的產、供、銷、資金、庫存、價格等多項指標。在稅收征收中,稅務部門經常深入遼河油田等重點稅源企業進行調研,密切關注生產經營和資金流量變化情況,牢固掌握組織收入工作主動權。根據原油采掘業占全市主導地位的稅源結構特點,總結出“以遼河油田為主,兼顧縣區稅收、參照原油價格變化”的稅收收入綜合預測法,有效提高稅收收入預測水平。在全省上半年的稅收預測準確率考核中,以99.93%的預測準確率名列第一。加強稅收經濟關系分析,從稅收收入與GDP關系、經濟總量同稅收總量、地區經濟結構同稅收結構、各稅種與相關經濟指標等多角度對全市稅收狀況進行深層次分析,開展增值稅納稅能力評估,增強組織收入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建立稅收計劃月分析會議制度,確保稅收收入及時、足額、均衡入庫。


【稅收征管】
    結合CTAIS運行,建立健全崗責體系,規范征管業務流程。建立日常征管情況報告制度。加強征管質量考核。加強發票管理,強化以票管稅。加強征管責任區建設,健全征管責任區和稅收管理員工作制度。科學劃分征管責任區,避免管轄區域交叉。全系統共有個稅收征管責任區109處。合理配備稅收管理員。將戶籍管理、稅源調查、催報催繳、延伸審核、政策輔導作為責任區的主要工作任務。加強征管責任區監督管理和考核,切實解決“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自2004年4月1日起,按照銷售貨物月銷售額4 000元,銷售應稅勞務月銷售額2 000元,按次納稅每次(日)銷售額200元的標準執行新的增值稅起征點。對個體戶實行分類管理,將起征點以上的個體戶全部納入CTAIS管理;對起征點以下的個體戶,納入ZGXT(原征管系統)或建立臺賬進行監控。建立日常巡查制度,發現有月營業額超過起征點的個體戶,重新核定定額,納入CTAIS管理。推行個體稅銀一體化辦稅模式。加大稽查打擊力度。加強稽查制度體系建設,制定《盤錦市國家稅務局稽查局稽查業務流程》、《稽查工作考評辦法》等制度。實行選案、稽查、審理、執行四環節分離,加強案件審理,實行集體合議,提高案件審理質量。實施“陽光稽查”,增強工作透明度。實行一級稽查,嚴厲打擊各種涉稅違法行為。加大大案要案查處力度,全年共移送公安機關案件12起,在新聞媒體上曝光4起。深入開展專項檢查。先后對汽車、私營、醫藥、涉外、貨物運輸、房地產等行業和納稅異常戶、實行“一窗式”管理之前增值稅繳納情況等八個方面開展專項稽查,查前實行預案制度,查中召開案情分析會,保證檢查質量。加強專案稽查。嚴厲查處舉報案件。開展計劃稽查。2004年,全市共檢查各類納稅人653戶,查補稅款1 938.98萬元,課征滯納金160.25萬元,罰款231.9萬元,合計2 331.13萬元,入庫率100%。加強國地稅合作。成立由市國稅局、地稅局“一把手”任組長的“盤錦市稅收征收管理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在稅務登記、申報征收、欠稅、定額核定、稽查查補、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等方面按月或按季進行信息交換,形成征管合力。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將重點行業和長期零、負申報納稅人作為評估對象,對收入、進銷項、庫存、價格、資金、生產經營等指標進行案頭評估和實際比對,提高征管質量。按照《遼寧省國家稅務局關于做好車輛購置稅費改革人員財產業務接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規定,積極與盤錦市征稽處加強溝通聯系,于12月31日召開車輛購置稅費改革人員交接會議,實現人員的順利接收和業務接管。


【稅收經濟】
    牢固樹立稅收經濟觀,認真貫徹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減輕納稅人負擔,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辦稅服務廳、報紙、電視、廣播、車載廣告等多種形式對中央11號文件、《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若干問題的規定》和《2004年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暫行辦法》進行公告和宣傳,同時采取集中培訓、上門輔導等辦法,使納稅人及時了解和掌握稅收優惠政策。深入調查摸底。將685家符合政策規定的納稅人納入擴大抵扣范圍,詳盡掌握此類企業2003年度基礎期納稅情況。及時準確兌現優惠政策。2004年,共為61家企業退還稅款合計418萬元。貫徹落實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在辦稅服務廳設立下崗再就業稅收服務窗口,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開辟“綠色通道”,做到專人負責、優先受理、優先審核、優先審批。截至2004年末,為已領取《再就業優惠證》人員辦理稅務登記證742個,免收工本費29 680元(其中2004年免收371戶個體戶工本費14 840元);對515家符合起征點提高后免繳增值稅的個體戶減免稅額76.6萬元(其中2003年11.9萬元);審批新辦吸納下崗富余人員享受所得稅減免企業26家(其中2003年6家);減免企業所得稅1 134萬元(含2003年延續減免)。貫徹落實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做好中央1號文件的貫徹落實工作,通過設立稅收宣傳站、送政策到農戶和田間地頭等方式,將優惠政策宣傳到位;在《盤錦日報》上刊發《致廣大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和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具體內容,使廣大農民及時掌握政策規定。加強免抵退稅管理。采用“先審批、后檢查”方式辦理民政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飼料生產企業的退稅、免稅審批。全年共辦理民政企業退稅834.3萬元,供暖企業退稅862萬元,家禽加工企業退稅20萬元,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退稅188萬元。落實出口退稅政策,累計辦理免、抵、退稅8 917萬元,比2003年增長1.9倍,其中解決陳欠退稅3 175萬元,2004年新增退稅5 742萬元。落實涉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共減免企業所得稅、地方所得稅合計862萬元。加強企業所得稅減免稅管理,共受理減免稅審批事項49戶(次),減免企業所得稅1 000萬元。


【信息技術】
    認真貫徹落實“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合資源、講求實效、加強管理、保證安全”的信息化建設基本原則,以CTAIS建設為核心,加快“一體化”進程。加強CTAIS運行管理。從2004年1月1日起正式運行CTAIS系統,并順利進行系統5次升級,制定科學合理的數據備份機制,保證系統運行順暢和數據庫安全。編印《CTAIS操作手冊》、《CTAIS資料匯編》、《崗責體系》、《制度匯編》等書籍,加強培訓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強數據錄入動態管理,保證系統內數據真實準確。利用遼寧省稅務局組織開發的“稅收信息管理系統”,做好數據抽取工作,確保數據質量。2004年,全市增值稅遵期申報率達到98.9%,申報稅款入庫率為100%。加強金稅工程管理。嚴格執行金稅工程操作規程,強化監督考核,及時做好系統升級,設置專人負責稽核系統、發行系統日常管理工作,按時進行清分、比對、傳輸和發行,確保金稅工程全年報稅率、銷項數據采集率、進項數據發票認證率始終達到100%。全年經稽核系統比對發現涉嫌違規發票5筆,查補稅額5萬元。加強“一窗式”管理,將廢舊物資發票、海關完稅憑證、貨物運輸發票、稅務機關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增值稅其他抵扣憑證的采集工作全部納入“一窗式”管理,實現“人工采集、網絡傳輸、電腦集中比對”,完善納稅申報程序,使比對不符率由2003年的1.5%降至0.1%左右,申報質量進一步提高。加強應用軟件開發。自行研制開發兩套應用軟件。一般納稅人資格證書審批打印系統程序,實現了由市稅務局在CTAIS和一般納稅人認定系統的網絡審批。《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企業認定和退稅申報管理系統》,促進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稅收優惠政策的及時落實到位。認真做好公文處理系統、內部網站、督查督辦系統維護工作,提高無紙化辦公水平。督查督辦系統11月1日正式應用。


【隊伍建設】
    堅持糾建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則,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扎實有效。市稅務局機關連續九年被市政府評為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并被授予全市行風建設標兵單位榮譽稱號,紀檢組監察室被授予“全市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級班子每季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重新劃分班子成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區,強化市局、基層局和稅務所三級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組織。層層簽訂責任狀,全面推行廉政保證金制度。全系統共簽訂責任狀120份,收取廉政保證金249 400元,一線執法人員向所在單位或部門上交廉政保證書420份。按照分級負責、逐級考核原則,加大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力度。實行基層班子成員述廉和干部選拔任用征求紀檢監察部門意見制度,健全干部廉政檔案,切實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到實處。深化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認真執行廉政談話、領導干部收入申報、重大事項報告和收受禮品登記制度,規范領導干部從政行為。召開“加強廉潔自律、切實解決收送錢物和跑官要官問題”專題民主生活會。狠剎公款吃喝玩樂、借機斂財、攀奢比闊三股不正之風。組織2004年有子女升學的干部專題座談會,30名干部簽訂拒辦“升學宴”保證書。強化內外監督,約束干部行為。強化執法監察,加強兩權監督,共檢查局、所28個,審查稽查案卷78宗,到納稅戶實地核查156戶次,查補稅款1.7萬元;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范行政許可行為;認真開展執法檢查,對廢舊物資收購企業的管理、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和開發區稅收優惠政策的清理等情況進行專項執法檢查,有效規范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行為。拓寬社會監督渠道,主動邀請市人大、市政協、民主黨派及新聞界人士對各級國稅機關辦稅情況進行暗訪,召開行風評議會和特邀監察員座談會,深入開展“百千萬”工程活動,全系統共征求意見和建議136條,走訪納稅人1 079戶(次),向社會各界發出征求意見函10 760份。積極參加全市《行風熱線》節目,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加強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利用廉政教育日、典型報告會等形式對干部進行黨風廉政教育,提高干部思想覺悟。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舉辦全系統黨內法規知識競賽,在全市競賽中榮獲三等獎。加大與檢察機關開展預防職務犯罪教育活動的力度,深化“558工程”,廣泛開展“讀書思廉”、“家庭助廉”、“八小時以外管理”等活動,筑牢思想道德防線。

    堅持以人為本、人才興稅理念,從提高干部隊伍綜合素質入手,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干部隊伍和作風建設,增強干部隊伍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樹立一流的國稅干部隊伍形象。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努力提高執政能力。堅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嚴格的黨組會、局長辦公會、局務會和民主生活會制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班子中心組學習。成功舉辦第四屆領導干部理論研討班,全系統各級領導干部40余人分別從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加強基層國稅機關執政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進一步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和執行能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切實加強基層建設,改善工作條件。市稅務局班子被市政府授予成績突出領導班子榮譽稱號。深化“人才戰略”,進一步提升干部隊伍綜合素質。從提高干部隊伍政治、業務素質、崗位技能和學歷層次四個方面加大教育培訓和“崗位練兵”力度,積極培養復合型人才。成功舉辦第二屆“稅收業務之星”競賽,全系統167名干部參加競賽,3人被授予“稅務之星”稱號。在全市“四五”普法知識電視大賽中,國稅局代表隊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截至2004年末,全系統專科以上學歷達到97%,4人取得研究生學位。


【精神文明活動】
    市稅務部門,以爭創國家級文明行業為目標,以稅制改革10周年和盤錦建市20周年為契機,開展“三型建設”,精心設計載體,努力實現精神文明建設新突破。建設學習型機關上,做到“十個一”。機關組織每日一題、每周一日、每月一講、每季一考、半年一賽;個人自學做到每天一報、每半月一文、每月一書、每季一談、半年一論。在創建創新型集體上,開展文明單位、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示范崗、標準化稅務所等創建活動。在培養進取型干部上,開展爭創優秀稅務工作者、青年崗位能手、“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等活動。在實施模式上搭建“四個平臺”,即學習平臺、創新平臺、進取平臺、示范平臺;在制度保障上建立“五種機制”,即崗責機制、競爭機制、考評機制、獎懲機制、追究機制。以“星級服務”為重點,優化服務環境。積極創建“最佳辦稅服務廳”和“最佳辦稅服務窗口”,全面推行“星級”制度化服務。制訂《盤錦市國稅系統辦稅服務廳“星級”評定管理辦法(暫行)》,對辦稅服務“窗口”進行資源整合,改善服務條件。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和反饋服務,實行局長帶班制和工作人員AB崗制度。在全省率先實現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專用發票在基層稅務所辦稅窗口發售,使納稅人購票地與申報地一致,基本上實現“一站式”服務,被市政府評為二季度“全市十佳便民好事”。以慶祝建市20周年和稅改10周年為契機,積極參加全市“五月放歌”歌詠比賽,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積極參加建市20周年形象展覽、遼寧省稅務系統書法繪畫攝影大賽、全省國稅系統2003~2004年稅收工作形象展、全省國稅系統慶祝稅改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盤錦市國稅系統2003~2004年稅收工作形象展、慶祝稅改10周年合唱比賽、“稅收、振興、敬業、奉獻”演講比賽、遼寧省稅務局的“稅改10周年,文明在國稅”巡回演講團演講報告會和建局10周年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截至2004年末,全系統進入遼寧省文明行業,共有全國文明稅務所、全國“巾幗建功”先進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巾幗文明示范崗”5個國家級品牌,8個省級文明單位(其中包括2個省級文明單位標兵),7個省級青年文明號,2個省“三八”紅旗集體,3個省“巾幗文明示范崗”,市稅務局被評為遼寧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和省衛生模范單位。全系統有18人次受到省級以上表彰與嘉獎。

 

地方稅務

【概況】
    2004年,全市地稅系統共完成各項稅收收入138 470萬元,比上年增收13 462萬元,增長10.8%,完成年度稅收計劃的101.82%。社會保險費收入完成113 982萬元,比上年增收15 757萬元,增長16%。稅收收入比上年增長10.8%,保險費收入比上年增長16%。稅收收入增幅實現超經濟增長,增幅超GDP增幅2.7個百分點。中央、省、市、縣(區)“四級”收入均實現增長,增幅分別為36.5%、4.8%、9.7%、6.5%。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拉動稅收增長的作用明顯。“兩個”所得稅合計同比增收7 496萬元,占增收總量的56%,拉動地方稅收增長6個百分點。出臺《稅源監控暫行辦法》,將69家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確定為重點稅源企業,對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按月進行稅源狀況分析,準確地把握稅源動態。各級稅務機關積極研究加強稅種管理、挖潛堵漏等措施和辦法。加強道路運輸業稅收的征管,推行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堵塞漏洞;完善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的監控制度,保證稅款的及時足額入庫;堅持“稅費并重、稅費統征”和“五個同步”的原則,市地稅局被遼寧省政府授予“遼寧省社保試點和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的稱號。


【稅費征管】
    完善征管考核制度,科學量化考核措施,采取網上考核與人工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國、地稅稅收征管合作,建立國、地稅聯席會議制度。對偏遠農村的“雙定戶”簡并征期工作已全面完成,有效降低稅收成本。基層建設進一步推進,制定基層建設指導意見,基層所的硬件建設得到改善。新錄用31名公務員全部充實到基層,使基層所的人員結構進一步優化。11月,稅收管理員制度的試行收到較好的效果。


【稅收信息化】
    年內,網上報稅擴面工作進展順利,截至12月末,全市已有160戶納稅戶及社保費繳費戶實現網上報稅(費),報稅額度6.3億元,占試點單位稅收總額的69%。“企業所得稅計算申報管理系統”和“個人所得稅計算申報軟件”研發成功并投入運行,有效提高了所得稅和征管質量和效率,達到稅企雙贏的效果。銀稅聯網的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率先在全省地稅系統實現網上移動辦公。


【發票管理】
    按照遼寧省地稅局發票管理三年規劃的要求,開展微機發票推廣、使用工作;加強對普遍發票的管理,將公園、旅游區門票納入地稅管理范圍;組織對刮獎發票的專項檢查,適時調整刮獎發票的獎金數量和獎金分布,與福利彩票管理部門聯合推出“連環中獎”活動。


【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2004年,全市共受理國家賦予的特殊性稅收減免申請716件,有696戶納稅人享受到各種地方稅收優惠,涉及減免稅額3 538萬元。僅落實下崗職工再就業稅收優惠一項,就減免地方稅收669萬元,惠及近1 000名下崗職工。給予近50家企業納稅人所得稅優惠2 700多萬元。10年來,地稅部門共給予全市近千戶次納稅人企業所得稅優惠近3億元。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遼寧省政府稅費改革精神,參與農村稅費改革,實施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全市從農業稅方面就減輕農民負擔1 300萬元,全面取消特產稅。


【文明建設】
    各級地稅機關積極尋求精神文明創建的新載體,探索構建地稅文化、弘揚盤錦地稅精神的新舉措,開展各類爭先創優活動。市局機關被評為“遼寧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和“省級文明行業”,全系統8個縣、分局全部晉入省級文明單位行列。評出省級“青年文明號”1個,省巾幗示范崗1個,巾幗標兵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