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亮點解讀之四:全局上謀勢 關鍵處落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
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個地方的發展程度關鍵取決于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盤錦建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先行區,更要在頂層設計上有更高的格局和氣魄。
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對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明確了指導思想,有關“地方版”第一句就是:加快構建“一帶雙創”“一軸五城”城市發展格局。說的就是未來五年盤錦如何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足見其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高站位前瞻性全局上謀勢定向,將目光聚焦“一帶”——遼河生態景觀帶,“一軸”——沿向海大道和中華路的城市產業發展軸,縱橫交錯的兩大“主干”,支撐起了城市的中心布局。瞄準中心就有了坐標,構建城鄉融合區域協同新格局推動協調發展的全盤部署就有了落點。
緊密結合各區域的現有條件和比較優勢,在關鍵處“落子”,找準切入點,把握著力點,精心描繪“一帶雙創”美麗畫卷,傾力打造“一軸五城”美好城市,全面加強區域合作,讓盤錦“美”出新格局、“美”出新高度、“美”出新境界。
是“回歸”,也是新征程上“再出發”
遼河,是盤錦的母親河。帶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穿城而過,滋養著一方水土,造福著盤錦人民。
自古以來,城市水系被看作是城市的血脈。人類的發展與河流密不可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在古代文明時期,人們臨河而居,敬畏、利用河流;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遠離河流,控制、掠奪河流;而在生態文明時期,人們親近河流,河流是生態、景觀、經濟功能復合的河流,人與河流的關系是相互尊重互惠的。
循著人與河流關系的演進規律,報告提出讓我們的城市生活回歸“母親河”,打造“一帶雙創”中心帶。
精心描繪“一帶雙創”美好畫卷,秉承人與河流相互尊重互惠的和諧關系,重塑以人為本的濱河城市,就是在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是堅持協調發展的首要條件。
“一帶”將協調發展與綠色發展相融合,建設盤錦生態景觀新地標,以自然生態滋養城市生活,重點打造“一河、兩岸、三區、八園”的遼河生態景觀帶,最大限度保留遼河的生態性,合理規劃城市生活區,為可持續發展留足了空間。
“雙創”將協調發展與創新發展相融合,打造創新發展引領區,科創、文創將會集聚更多的年輕人群體在這里創業發展、創新發展;康養產業則為老年人休養提供便利服務,涵蓋了全年齡段的生產生活生態需求,為現代城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凡大江大河入海的地方,都是發展快的地方,如果說處在遼河入海口的盤錦在遼東灣找到接軌世界的平臺,那么在遼河穿越城區地段就是這座城市最宜居的地方。
搶抓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城市更新等重大機遇,實施“一帶雙創”,統籌優化遼河沿岸既有綠化生態資源,依水復綠,構建貫穿雙臺子區及興隆臺區的生態網絡,是我們著力提升城市品質而精心描繪的一幅美麗畫卷,也是我們用心、用情著力打造的溫馨家園。
十里生態廊,百年盤錦夢。
“回歸”母親河,是一種態度。這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思維理念的“回歸”。轉變發展思路后,整裝“再出發”。
要“顏值”,更要追求“內涵”
美麗鄉村建設是盤錦的特色品牌。
近年來,盤錦傾力打造全域美麗鄉村“升級版”,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深度開發。
未來五年如何繼續發展?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以組織振興引領產業振興,推動美麗鄉村向美好鄉村轉變。從“美麗”向“美好”轉變,雖僅一字之差,卻是一次內涵的嬗變。
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基礎。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整合培育高質量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鎮街經濟,做大做強農村特色產業,持續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就是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精氣神”挺起來、“好日子”火起來。
從“顏值”到“內涵”,是從一維視角到多維體驗的質的轉變,是價值取向,更是今后城鄉協調發展的方向。
報告立足全域,具體提出以向海大道和中華路為主體,構建縱貫南北的城市空間發展軸,打造“主城區+副城區+重點鎮+美麗村”的多層次城鄉體系,對東部現代農業發展區和西部生態涵養與旅游發展區進行布局優化。進一步增強了區域間的聯系與互動,體現了以城帶鄉、城鄉深度融合,既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合理分工,又注重區域間的協調、協同,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各地區在發展自身優勢基礎上,以溢出效應對接周邊地區發展,比如大洼區將既接受兩個主城區的溢出效應,又接受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溢出效應,在優勢互補中形成合力,也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體現了全域、全方位、全覆蓋的全面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鑰匙”。在發展過程中,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在“一軸五城”發展全局的棋盤上,還必須看到,“西部三鎮街”振興發展無疑是在關鍵處的一個“落子”。
東郭、羊圈子、石新三鎮街位于盤錦市西緣,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育功能和特殊的空間資源稟賦,是盤山縣乃至盤錦市實現縣域經濟騰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人民共同富裕、進一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報告進一步提出:全力突破“西部三鎮街”振興發展,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處“落子”,既充分體現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點論”戰略思維,表現出推動全市同發展、共富裕的決心和信心,更著眼留白留璞增綠,充分彰顯了盤錦水鄉特色、濕地特色和田園特色,也為未來發展留出空間。
“美”在全域,“好”在全域。“美好鄉村”與“美好城市”相呼應,城鄉一體協調互動發展,體現了協調發展與共享發展的有機融合,在將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同時,也為盤錦高質量發展贏得了更加充足的發展后勁。
要“先行”,更要積極“組團”
先行,不是獨行。以主動融入的姿態戰略性“組團”發展,也是“先行”的強大動力。
協調發展從來不是“偏安一隅”的局部規劃,而是要跳出局部,在更廣闊的空間找尋自己的位置,以戰略思維和眼光,積極謀劃與周邊區域、與有可對接性區域的和諧發展模式,互利共享,是協調發展的制勝要訣。
如果說,構建“一帶雙創”“一軸五城”城市發展格局是側重協調盤錦內部發展格局的話,那么加強區域合作則是著力統籌外部發展,形成內外協同開放發展的新格局,在更大范圍集聚資源要素、拓展發展空間。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將協調發展與開放發展相融合,盤錦以開放而包容的姿態,堅持走“區域協同、產業同城”之路,與兄弟城市共下“一盤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融入協調發展大局。
由點及面,從全省到全國。加強區域合作,需要不斷完善與深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政策指向越明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舉措越能落實。
就全省而言,面對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展重任,提出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板塊支撐和動力系統。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主軸”和“渤海翼”重要節點城市,盤錦必須持續強化與周邊及省內重點區域城市的組團聯合、錯位協作,深度融入“一圈一帶兩區”,向著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乘勢而上,御風而行。報告指出,“要深度參與‘一圈一帶兩區’建設,全面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就是我們積極主動融入全省發展新格局的再部署、再動員、再啟程、再擔當。
就全國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形成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新格局。這一戰略對于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看準時局,借勢發展。報告提出“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使我們主動適應當前經濟形勢,順應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
辦成一件事,需要協調;推進建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先行區的大業,更需要協調。協調是“成事”的“金鑰匙”。盤錦掌握了協調的“金鑰匙”,就能在“先行”的路上行穩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