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3-03-01 瀏覽次數:837

盤政辦發〔2022〕29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盤錦市“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盤錦市“十四五”物流業發展規劃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加工、包裝、配送、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繁榮活躍市場、引導和拉動居民消費的重要力量。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加快發展物流產業,是科學應對實體經濟下行、擴內需保增長的戰略任務,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求,是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也是吸納就業和帶動創業的重要渠道。

  “十三五”期間,盤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全力推進港口、專業物流園區和物流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扶持物流龍頭企業發展,努力推進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物流領域的合資合作,不斷優化物流發展環境,物流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按照《遼寧省關于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18〕30號)、《關于印發遼寧省現代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22年)》(遼發改經貿〔2018〕793號)要求,結合盤錦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一)工作與成效

1.現代物流產業規模迅速增長

  “十三五”期間,盤錦市物流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市物流業增加值實現400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15.7%;貨運總量實現6.1億噸,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實現2.1億噸,貨運周轉量實現821.9億噸·公里,快遞業務量實現8886.1萬件。

  全市擁有物流企業620家,其中規模以上物流企業35家。按照類別劃分為:石化物流企業200家,糧食物流及加工企業173家,農產品及冷鏈物流企業19家,電商企業110家,快遞企業18家,倉儲企業30家,配貨企業11家,其他企業59家。

  2.物流節點城市功能逐步提升

  盤錦是遼寧沿海經濟帶乃至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目前已經形成以盤錦港為龍頭、以“四鐵四高”為主骨架、“一環七縱六橫”為主通道的陸路運輸體系,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41公里,普通公路里程3981公里。盤錦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是東北及蒙東地區最近的出海口,是“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的關鍵節點,與周邊大連港、營口港、錦州港形成的港口群構成了便捷的海陸運輸體系。盤錦市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遼滿歐”“遼蒙歐”國際運輸通道建設中取得新進展,現已開通經滿洲里口岸、莫斯科至歐洲的“盤滿歐”集裝箱班列,以及盤錦港經二連浩特口岸至明斯克的“盤蒙歐”集裝箱班列,初步形成了以港口為牽動,對接國際、連接腹地、服務全國的陸海雙向開放新格局。

  3.港口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開展港口建設工程。盤錦港榮興港區已經形成陸域面積44.7平方公里、碼頭岸線35.6公里,可規劃布置萬噸級以上泊位超過100個,港口年通過能力達3億噸。現已建成5萬噸級以上泊位28個,在建5-30萬噸級泊位9個。

  啟動盤錦港拓寬型深水航道工程。航道全長37公里、寬度355米、底標高-16米,可實現10萬噸級船舶滿載和30萬噸級船舶減載通航。航道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港口能力能級,滿足臨港石化及糧食產業的港口運輸需求。

  完善港口服務功能。現已建成通遼、法庫、遼中、齊齊哈爾等內陸干港7座;陸續開通了16條集裝箱直航航線和23條外貿線路。主要貨物種類包括煤炭、油品、糧食、金屬礦石、建材、液體化工品等,貨物可中轉世界各地,年通過能力已達7000萬噸。盤錦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位于遼濱經開區榮興港區內,占地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包括1520平方米海關查驗庫1座、5500平方米通用庫3座、9000平方米通用庫3座、18萬平方米保稅散貨堆場、6萬平方米保稅集裝箱堆場。

  4.重大項目建設帶動產業發展

  “十三五”期間,盤錦市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國家戰略”和“一帶五基地”建設,實施政府推動、項目帶動、投資拉動、企業聯動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糧食、石化、農產品及冷鏈、電商快遞四大物流產業的發展。

  ——石化物流產業。石化行業是盤錦市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全市規模以上石化企業89家,年原油加工能力3000萬噸,乙烯加工能力70萬噸,石化產品運輸總量6000萬噸,以華錦、遼河石化、浩業化工、長春化工、聯成化學、戴納索等企業為龍頭的300多家大小石化企業,總資產約1800億元。盤錦是遼寧省全力支持建設的全國重要的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目前全市危貨運輸車輛超過5000臺,占遼寧省總量近四分之一;盤錦港、海航集團等重點石化物流企業陸續建設和投入運營;天天好德石化網、源料網、北化網3個工業品平臺獲評全省特色電商平臺,業務已覆蓋東北三省、天津、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糧食物流產業。隨著港口功能逐步完善,國內外知名糧油化工企業集聚盤錦,中儲糧東北綜合產業基地、匯福油脂加工及物流、潤邦國際糧食農資物流、京糧盤錦港糧食物流產業園、益海嘉里糧油深加工及物流、北大荒糧食倉儲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先后落地運營,北方“新糧港”、千萬噸級規模的糧食產業項目集群漸趨成型。盤錦港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全國“北糧南運”主要裝船港。

  ——農產品及冷鏈物流產業。全市農產品年貨運總量146萬噸,重點農產品及冷鏈物流企業包括:遼寧每日集團、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盤錦旭海河蟹有限公司、盤錦意豐肉聯加工(集團)有限公司、盤錦富泰冷藏有限公司等,主要從事河蟹、肉雞、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全市擁有各類冷庫70座,其中保鮮庫21座、中溫冷庫26座、低溫冷庫23座;現有冷庫容量32萬立方米,其中保鮮庫16.2萬立方米、中溫冷庫8.2萬立方米、低溫冷庫7.6萬立方米。

  ——電商快遞物流產業。全市電商企業110家,快遞企業18家,備案快遞末端網點257個,駐盤區域性分撥中心9個,輻射遼西、東三省、內蒙等地區,快件年中轉量超過6億件。2020年5月6日,國務院批復在盤錦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對我市外貿和電商行業具有重大發展意義。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連續4年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評為優秀園區,2021年被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評為全國示范物流園區。

  (二)差距與不足

  總體上看,全市物流業已步入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發展的新階段。但是,物流業發展總體水平與國內外先進城市還有一定差距,發展方式相對粗放,主要表現為:

  1.區域節點優勢發揮有限

  全市現代物流產業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產業布局缺乏統籌和長期規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規模、布局和服務內容上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資源、相關政策等方面配套不夠完善,物流園區發展后勁不足,導致區域節點優勢發揮有限,現代物流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2.集群化、集約化發展不明顯

  物流行業總體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單一;多式聯運功能不夠完善,基礎設施集約化程度有待提高,尚未建立起布局合理、銜接順暢、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缺少能夠提供集配送、倉儲、流通、包裝、金融于一體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具有區域輻射作用的石化產品、糧食產品多功能交易平臺,供應鏈物流發展較為滯后。

  3.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化物流管理技術在物流領域推廣及應用程度不高,物流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現有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傳統運營模式仍占據主導,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尚未得到普及,新型叉車、自動分揀輸送設備、自動化立體倉庫等現代化物流裝備有限,多式聯運智能物流發展較為緩慢。

  二、“十四五”發展機遇和階段特征

  (一)發展機遇

  1.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拓展物流業發展空間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全市將進一步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遼蒙歐”“遼新歐”通道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以港口為核心的“公鐵水”多式聯運實現快速發展,“盤滿歐”海鐵聯運大通道建設不斷向前推進,跨境電商服務潛力積極釋放,快遞業務量繼續攀升,物流行業迎來新發展機遇。

  2.城市協同發展戰略帶動物流業發展提速

  我市與錦州市、營口市建立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將進一步共享產業基礎,發揮優勢互補,打造和推動跨區域現代物流發展體系。通過完善交通網絡、打造物流平臺、集聚物流發展要素、促進物流企業對外合作,將加快形成以制造業物流為基礎,以公路物流、鐵路物流、港口物流為配套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

  3.新技術應用為物流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條件

  近年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物流領域不斷創新與滲透,將引領我市物流業在服務理念、服務效率、服務模式方面實現轉型升級,不斷催生物流新業態,推動我市物流企業從運輸、倉儲等單一物流服務向提供綜合物流服務轉型。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形成集群式、集約式發展。

  (二)階段特征

  1.多式聯運,區域樞紐。盤錦區位交通優勢明顯,通過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與錦州市、營口市協作發展戰略,我市現代物流產業面臨重要發展機遇。陸地物流、海上物流的配套銜接和資源共享,將加快形成公鐵海多式聯運一體化,構建服務東北亞、輻射歐亞的物流業發展新格局。

  2.港口牽動,產業集聚。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長春化工盤錦石化基地、中儲糧東北綜合產業基地、匯福油脂加工及物流等重大項目集聚港口,帶動臨港產業迅速發展,港口物流業務快速提升,體系完備、產業聚集、產品高端的環渤海地區重要臨港產業基地正在形成,覆蓋全域、輻射全國的綜合性物流服務網絡不斷完善。

  3.重大項目,支撐有力。盤錦擁有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多年來形成了一批石化及精細化工、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為我市發展相關物流領域提供了有力支撐。兵器集團的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遼河儲氣庫群等重大項目陸續啟動,為盤錦建設全國重要的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石化物流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十四五”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新一輪東北振興等國家戰略和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物流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以物流資源整合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和政策創新為保障,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和完善社會化、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加快提升物流業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構建內外聯動、陸海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實現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十四五”時期,盤錦物流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物流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專業園區載體作用發揮明顯,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物流業實現社會化、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發展,物流輻射能力和國際化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區域配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物流經濟貢獻度不斷提升。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充足、國內國外聯動的物流業發展新格局,初步建設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石化物流產業基地、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2.具體目標

  到2025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預計實現100億元,貨運總量預計實現2億噸,港口吞吐能力預計實現1億噸,貨運周轉量預計實現124億噸·公里,規模以上物流企業50家。

  四、“十四五”重點任務

  (一)優化物流業發展布局

依托臨近日韓、蒙俄的地理優勢,位居進關出海要沖的交通節點優勢以及產業基礎優勢,我市要主動加強陸海雙向統籌與海陸空聯動,著力提升和完善以多式聯運為重點,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北亞地區和國內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地區的物流組織功能和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發展定位明確、功能優勢互補、資源高度聚集、產業深度融合、運行協同高效的物流空間發展格局。

  1.積極融入全省“三縱一橫”物流空間發展格局

  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為牽引,主動融入“三縱一橫”發展格局中的西部縱向物流大通道和進出關橫向物流大通道的發展建設中。海向要以港口為支點,在已開通的16條集裝箱直航航線和23條外貿線路基礎上,繼續增加國內航線和國際近洋航線,輻射國內外重要城市和重要港口;陸向要以進出關橫向物流主通道與“盤滿歐”“盤蒙歐”國際運輸通道形成的雙向物流網絡為基礎,持續提升營運質量,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充分釋放區域樞紐的節點優勢。

  2.統籌優化域內物流業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全市要進一步加快物流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形成合理的發展格局,努力建設成為遼寧西部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區域物流樞紐城市。

  ①構建物流經濟帶

  盤錦是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叉節點,是東北及蒙東地區最近的出海通道,3小時交通圈覆蓋遼寧省全域,6小時交通圈覆蓋東北三省、京津冀以及蒙東地區。密集的公路、鐵路沿線自港口由南向北依次銜接遼濱經開區、大洼臨港經濟區、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盤錦精細化工產業開發區、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園、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盤錦高升經濟區七個產業園區,形成了物流產業經濟帶。

  ②強化物流園區功能定位

  ——遼濱經開區物流產業園主要建設以區域性多式聯運貨物集疏運中心、物流總部基地、保稅物流中心、跨境電商總部基地、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大宗貨物(石化、糧食)交易平臺、體驗式智能倉儲基地為主的綜合性現代物流產業基地。

  ——盤錦商貿物流產業園主要建設商貿批發、倉儲、配送、展示、電子商務、辦公于一體的商貿物流產業基地。

  ——北方華錦石化物流產業園主要以危化品停車場為基礎,建設采購、儲運、分銷、追溯服務、金融服務于一體的石化物流產業基地。

  ——盤錦臨港冷鏈物流產業園主要建設集采購、倉儲、加工、包裝、展示、交易、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冷鏈物流產業基地。

  ——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主要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快遞轉運中心、電商倉儲中心、電商產品加工中心、區域結算中心等的電子商務產業基地。

  

  (二)強化物流業發展基礎

  3.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全市物流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夯實多式聯運硬件基礎設施,助力物流降本增效。重點啟動實施高速公路貫通工程、普通公路完善工程、鐵路通道建設工程、港口航道建設工程、道路運輸場站建設工程五大工程。其中,高速公路貫通工程包括京哈高速公路擴容、西安至遼中高速公路2個項目,普通公路完善工程包括國省干線、縣級公路、地方干線路、石化運輸智慧路等7個項目;鐵路通道建設工程包括阜盤鐵路、沈金鐵路復線、盤錦火車站東廣場交通樞紐、企業鐵路專用線新建工程、盤錦港多式聯運樞紐等8個項目;港口航道建設工程包括15萬噸級航道、30萬噸原油碼頭、東作業區糧食專用泊位、西作業區液體化工泊位、華錦項目配套泊位等9項工程;道路場站建設包括中國物流東北物流交易中心、大洼臨港經濟區石化綜合服務區等4個項目。預計到2025年,全市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9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71公里,普通公路里程達到4090公里,港口碼頭達到42個。

  4.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支持專業化物流平臺建設。鼓勵運輸、倉儲、貨代等物流企業和商品現貨、期貨交易企業等社會資本開發建設綜合運輸、物流交易信息、商品交易服務等專業化平臺,提供信息發布、信用評價、客戶咨詢等商務服務。支持物流園區整合多業態、跨行業資源,建設多式聯運信息平臺。

  鼓勵龍頭企業開發平臺服務。鼓勵龍頭物流企業面向中小物流企業開發開放平臺服務,不斷拓展社會化服務功能,發展“平臺+”物流交易、供應鏈、跨境電商等運營模式,支持平臺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提供質押、擔保、融資、結算、保險等金融增值服務,帶動中小物流企業提升信息化水平和運營效率。

  5.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

  建立物流數據標準化體系。推動運輸、裝卸、包裝、倉儲、配送等運營活動和設施設備、組織管理、平臺網絡等各業態、各領域基本信息數據的標準化;引導物流企業通過電子化、數據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動信息,推廣應用電子面單、電子合同等數據化物流活動信息載體;協調物流活動主體共同研究制定物流信息相關標準,以物流信息標準體系和國家統一物品編碼標準體系為依托,建設銜接企業、消費者和政府部門的第三方服務平臺,提供物流信息標準查詢、對接服務;重點加強不同平臺間的信息接口、數據傳輸等標準化建設,促進物流各領域信息資源互通共享。

  加強裝備技術標準化推廣應用。加強基礎類、通用類物流標準的推廣,鼓勵集裝化、模塊化等標準化物流設施設備的應用,重點加快托盤、集裝箱等標準化基礎裝載單元的普及應用,著力推進托盤及倉儲配送等相關配套設施設備的標準化改造和銜接;支持發展大型化、自動化、專業化、集約環保型轉運和換裝設施設備;推行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鐵路、公路貨運場站的標準化設計,提升鐵路物流服務標準化、集裝化水平;推進基于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的智慧物流標準化設備共享平臺建設。

  6.壯大現代物流企業隊伍

  提升物流企業發展水平。引導物流企業向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采取先進的硬件設備、軟件系統和管理手段提升物流組織、運營服務的現代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勵企業依托互聯網發展物流電子商務服務,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傳遞和共享,提升企業在庫存管理、供應組織、成本控制、客戶服務以及企業內部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培育和壯大服務一體化、作業規范化、手段現代化、目標系統化、組織網絡化的現代物流企業隊伍。

  壯大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第三方物流服務和輕資產平臺化物流服務企業發展,鼓勵儲存、運輸、包裝、流通等單一功能的傳統物流企業擴展服務外延,發展市場調查與預測、采購及訂單處理、物流配送咨詢、物流配送方案選擇與規劃、庫存控制策略建議、貨款回收與結算、教育培訓等供應鏈增值服務;鼓勵制造企業釋放和剝離內部物流需求與服務,組建專業化、社會化、精益化物流服務企業。

  引導物流企業資源整合。鼓勵中小型物流企業通過聯盟、聯合、兼并等方式實現資源整合,實現規模化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和抗風險能力;鼓勵公路、鐵路、港口等貨運企業、貨代企業依托多式聯運向供應鏈高端拓展,面向國際、國內提供高質量物流服務。

  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加大物流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物流行業龍頭企業,促進我市物流業整體水平提升,鼓勵上市或百強快遞企業、物流園區開發運營企業、公路物流企業、鐵路物流企業、電商物流企業在我市設立區域總部基地或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開展區域物流業務。

  (三)提升物流業服務水平

  7.啟動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申報工作

  全力做強物流樞紐。充分發揮盤錦的區位、地緣及水陸聯運優勢,全力打造服務功能完善、輻射作用明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性物流樞紐,提升我市在東北地區物流體系中的戰略地位;適時成立申報國家物流樞紐工作專班,開展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申報工作。

  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以“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各國合作作為平臺和抓手,切實推動可持續發展,聯合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多點開發俄羅斯及歐洲集裝箱集散場站,提升“遼滿歐”“遼蒙歐”中歐集裝箱班列運行效率和效益。

  8.提升物流產業服務功能

  拓展國內、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加強與鐵路、港口、物流企業以及境外口岸等相關方面的合作,發展與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沿海港口的物流合作;結合進出口情況,適時啟動日韓等近洋國際集裝箱運輸。強化港口物流對口岸經濟、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助力打造臨港產業集群,加快港口由傳統貨物裝卸作業向供應鏈物流服務轉型,構建港口立體綜合集疏運體系,實現港口功能最大化和經濟最大化。

  9.提升國際物流服務水平

  完善口岸綜合服務體系。借助國家在盤錦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新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完善口岸物流服務功能,豐富口岸進出口貨物品類;不斷提升物流通關一體化服務水平,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依托國際貿易通道和口岸優勢,適時申報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立國際采購、分撥配送、轉口貿易等服務體系,拓展保稅倉儲、流通加工等增值物流服務功能;鼓勵跨境電商出口企業發展海外倉、體驗店和配送網點,融入境外分銷體系。

  (四)推動物流重點領域發展

  10.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

  鼓勵制造企業內部物流專業化獨立運作。支持制造企業在內部運輸、倉儲、采購、銷售等物流活動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加快形成內部物流專業化獨立運作,實現企業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發展;以石化及精細化工、糧食加工等優勢制造業為重點,著力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協同、聯動發展,鼓勵制造企業物流業務部門與物流企業開展合作,通過構建供應鏈協同平臺和實現物流信息實時共享,推動物流業與供應鏈深度融合,打造定制化供應鏈物流服務體系,提高制造業物流服務水平,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培育供應鏈物流主體。加快培育專業化供應鏈服務企業,鼓勵物流企業將業務向服務制造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等方面擴展,積極應用APP、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資源進行物流系統集成和流程再造,提高配送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即時化水平;鼓勵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實施戰略聯盟,合作組建物流公司,開展跨行業、跨產業和跨區域的供應鏈物流服務,推動形成制造業與物流業高效聯動、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態勢。

  11.打造區域性石化物流體系

  建設東北亞石化物流產業基地。堅持科學布局,通過兵器集團的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遼河儲氣庫群項目、英國威格斯聚醚醚酮新材料生產項目、長春化工盤錦石化基地項目、聯成化學盤錦化工及倉儲物流基地項目等重大石化項目的開發建設,推動石化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鼓勵石化企業與物流企業形成戰略合作,推動物流與石化產業聯動發展;以盤錦港和周邊港口為支點,建設輸油長輸管線和盤錦港后大型原油中轉庫區,形成港對港、庫連庫的管道路網格局,加快提升大宗和精細化學品的物流倉儲服務水平;依托重大石化項目建設,服務整合上下游石化產業鏈,建設鐵路專用線,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石化運輸智慧路和輻射東北的石化產品物流轉運中心;創新“平臺+供應鏈”石化電商新模式,建設集交易、金融、物流、信息于一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區域性石化產品交易平臺,為企業提供完善的現貨交易、結算融資、物流和信息資訊等全程供應鏈服務。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學品運輸總量達到9000萬噸,遼河儲氣庫庫容達到100億立方米,石油商業儲備能力達到700萬噸。

  規范危化品物流服務。全面落實交通部《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規則》相關規定,推動建立更加安全、高效的危化品物流運輸體系;依托港口危化品倉儲企業、大型石化企業,推動危化品物流資源整合,加強危化品物流集中管理,完善危化品物流服務體系;充分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北斗等新技術,形成危化品從生產、儲存、運輸、處置全流程全鏈條智能監管體系;培育專業化、現代化的危化品物流企業,推進危化品物流行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加強危化品物流安全監管,引進第三方技術監督檢查,提升全市危化品物流實時監控服務水平,完善危化品全鏈條監管體系,促進全市石化產業安全高效發展。到2025年,全市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智能監管率達到100%。

  12.建設糧食物流體系

  發揮盤錦港作為國家“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的關鍵節點作用,加強域內糧食物流重點企業與國內外糧食企業的戰略合作,形成糧食物流及加工產業集聚態勢,加快中儲糧二期、三期項目建設,啟動京糧集團項目建設,推進與國內重要的糧食加工及物流企業的深入合作;進一步完善糧食物流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2個5-10萬噸糧食專用泊位及相應配套設施,提升糧食中轉、加工、儲運能力和多式聯運物流效率,推進信息化交易平臺建設和功能融合升級,創新糧食流通交易模式,擴大糧食中轉規模,打造形成年糧食中轉量達2000萬噸,產值超100億元,集倉儲、運輸、交易、加工、配送、信息于一體的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13.健全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

  提升農產品及冷鏈物流服務水平。健全貫穿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的供應鏈物流服務體系,發展特色農產品物流和大宗農產品物流,加強農產品出口的跨境物流服務,助推農業生產向消費導向型轉變;支持農產品物流園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果蔬、水產等農產品產地預選分級、綜合加工配送、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產品追溯等物流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各環節優化配置;加強與知名企業合作,借助國際化高端平臺和網絡化營銷渠道推進農產品物流發展,鼓勵涉農物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完善農機物流服務。

  擴大冷鏈物流網絡覆蓋。統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的生鮮、冰鮮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依托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一定規模的產地預冷、儲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完善城市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網絡;加快冷鮮食品中轉分撥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冷鏈貨物開展保稅倉儲和國際中轉,構建進口優質冷鮮食品冷鏈分撥物流網絡;建立冷鏈食品和藥品全鏈條、可追溯、一體化安全監管體系,做好環境消殺、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培育一批技術先進的冷鏈物流企業,鼓勵“生鮮電商+冷鏈配送”“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等經營模式創新;整合全市及周邊城市冷鏈物流需求信息,搭建專業化冷鏈物流信息平臺。

  14.推動商貿物流轉型升級

  完善城鄉配送服務體系。依托日用消費品、五金機電、特色農產品、紡織服裝、家具建材等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市場,構建覆蓋城鄉、層級合理、規模適當、高效便捷的城鄉配送體系;完善城鄉配送節點網絡,構建物流分撥中心,專業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三級城市配送網絡,健全縣(區)級綜合性物流中心、鄉鎮配送中心、村級末端配送網點三級農村配送網絡;統籌整合網絡節點需求信息和倉儲配送服務資源,搭建智能化的城鄉物流配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城鄉配送模式創新和新業態發展,鼓勵開展共同配運等高效率配送服務。

  推進電商快遞物流協同發展。適時申報國家快遞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大力發展“電商+產業+物流”的多業態融合模式,依托知名電商平臺擴大本地產品網上營銷,加強物流配送服務體系支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擴大本地產品電商市場份額;加強工業制造企業產品的線上營銷,完善供應鏈物流服務,延伸展示、租賃、售后、金融等服務功能,支撐和帶動制造業發展;依托特色農業,整合電商、物流、農商等要素資源,加快構建特色地標農產品電商物流網絡服務平臺,建立特色農產品直銷物流配送網絡,推動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線下快速配送等模式發展。要依托區位優勢,加快發展快遞物流,推進區域性快遞物流結算中心、分撥中心、加工中心以及城市快遞轉運集散中心建設,鼓勵快遞物流企業與便利店、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郵政網點共同開展“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便民快遞服務,完善市內快遞物流服務網絡;支持快遞企業加強與農業、交通、郵政、供銷、商貿企業合作,構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帶動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消費。

  15.積極推動應急物流發展

  完善應急保障預案,加強應急物流協調指揮,統籌指揮救援物資的籌集、運輸、調度、配送等工作,確保整個物流系統運作快速、有序、精準、高效;完善突發事件應急交通運輸協調機制,制定應急通行綠色通道制度,建立應急物流管理投入機制和補償機制,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社會資源依法征用機制;完善通訊、交通、物資倉儲設施、物流配送和信息網絡等基礎保障,提升應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強應急物資的儲備與管理,以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民生為重點,推動生產、生活物資儲備項目建設;完善應急物流節點布局、運輸和配送網絡,加快應急物流組織體系和應急機制建設,鼓勵央企、國企以及本地大型商貿物流企業參與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充分釋放企業現有供應鏈及連鎖網絡在應急物流方面的作用和優勢。

  16.加快逆向物流體系建設

  建立逆向物流體系,形成覆蓋全市城鄉的逆向物流回收網絡。鼓勵生產企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聯合開展廢舊品回收物流業務;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配送和逆向回收雙向物流服務,推進廢舊資源回收物流專業化、產業化發展,降低逆向物流回收成本;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基地、分揀加工中心和末端社區回收網點建設,鼓勵建立基于供應鏈的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物流服務平臺;鼓勵流通加工環節采用環保材料簡單包裝,加強包裝物品的回收利用。

  (五)推進物流業創新發展

  17.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

  建設設施一體化銜接更加緊密、物流信息全領域覆蓋、運行服務安全高效的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以交通與物流融合聯動為核心,推動交通物流一體化、網絡化、社會化、智能化發展;優化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空間布局,拓展港口、鐵路貨場、公路貨站等樞紐的物流服務功能,加強運輸方式間的銜接,加快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貨運功能設施;實施鐵路引入公路貨站、物流園區工程,完善物流園區鐵路集疏運條件。

  18.大力提升多式聯運水平

  加快構建多式聯運體系。以提升集裝箱多式聯運水平為重點,推進以港口為核心的多式聯運快速發展,逐步推進“盤滿歐”海鐵聯運大通道運營,打造設施高效銜接、樞紐快速轉運、信息互聯共享、裝備標準專業、服務一體對接的多式聯運體系;推動建立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和標準體系,實行“一單制”全程無縫運輸服務,加強各種運輸方式在多式聯運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對接和規范統一;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5G、區塊鏈等技術,推動建立多式聯運信息系統,推進貨源、運輸、單據、金融等全方位信息服務整合。

  加快培育多式聯運運營主體。探索和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推動市場主體多元化、運營組織一體化發展,支持有實力的運輸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人、綜合物流服務商轉變,推動以大型運輸企業和貨主企業為主體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合作,引導港口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多式聯運。

  加快發展國際多式聯運。依托港口和國際鐵路通道,推動國際多式聯運發展,構建東聯日韓、西接歐亞,南至東南亞、北到蒙俄的“一帶一路”陸海雙向國際多式聯運網絡;適時推動多式聯運海關物管中心建設,提升口岸服務水平;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陸路和海上物流節點,完善多式聯運集結和分撥節點網絡。

  19.推動物流金融發展

  鼓勵物流企業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發展倉單質押、存貨質押、融資租賃、應收賬款融資、票據融資等物流金融業務,重點發展物流車輛、設備融資租賃業務;引進物流金融龍頭企業,帶動本地物流金融發展,鼓勵銀行、信托、融資租賃、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對物流產業園區的金融服務;加強物流金融服務的規范化管理,有效管控物流金融風險,促進物流金融健康穩定發展。

  20.推動物流智慧化發展

  積極適應日益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和國際化的產業發展對高效物流服務的需求,推進物流業深度融入以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為目標的供應鏈體系;充分發揮物流業在塑造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生產制造與商貿流通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的重要作用,著力打造智能化物流供應鏈體系;加強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現代技術在倉儲、運輸、配送末端等物流領域的應用,推動物流數據服務、物流云服務平臺和智能物流設備市場化發展;依托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智慧供應鏈物流服務網絡,發展“互聯網+”城市智能配送,培育發展一批智慧供應鏈城市配送中心和物流企業;重點推進生產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智慧供應鏈物流發展,建設貫通供應鏈上下游、銜接倉儲和配送全流程、高效協同的智慧物流供應鏈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物流統籌協調。強化對全市物流產業的統籌管理和政府各職能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權責明確、協調聯動、配合密切的統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作用,鼓勵行業協會健全和完善各項行業基礎性工作,積極推動行業規范自律和誠信體系建設,實現行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最大限度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用好、用實現有的中央、省本級政府預算內投資、“單一窗口”建設資金、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建設資金等政策。拓寬融資渠道,重點支持物流樞紐、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多式聯運、城市配送等建設項目,扶持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等領域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項目建設。

  (三)規范市場秩序

  健全物流業法律法規體系,提升物流業監管的法制化水平,營造包容、寬松的政策環境,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智慧便捷的物流市場體系。加強對物流市場的監督管理,創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增強企業誠信意識,建立懲戒機制,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讓市場主體“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加大對物流業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加強物流服務質量滿意度監測,開展安全、誠信、優質服務創建活動。

  (四)強化人才培養

  推動建立和完善在職人員培訓體系和人才引進體系。加強物流人才培養,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引導我市職業技術院校完善物流業專業設置。創新辦學體制,積極探索職業技術院校與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共建共享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推動物流業實訓培訓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崗前和崗位培訓功能兼備的實訓培訓基地。加強物流人才引進,鼓勵和支持物流企業引進熟悉國際物流規則和精通現代物流管理的專業人才。

  (五)完善統計制度

  貫徹落實國家社會物流統計和核算要求,加快建立全市物流業統計制度,完善社會物流統計指標體系。統計部門、行業協會、物流企業共同構建完善的組織體系,采用科學調查方法和先進技術手段,依靠高素質人員隊伍,推動全市物流統計工作有序開展,注重提高物流統計數據質量和工作水平,及時準確反映物流業發展規模和運行效率,為政府宏觀管理和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嚴格執行統計法律法規,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和弄虛作假,確保物流統計數據真實準確。

  (六)加強規劃實施

  各有關單位要在認真履行職能的基礎上,加強工作協調和聯動,合力推進規劃實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和跟蹤調度,及時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保證重點規劃目標的實現。各縣區、經濟區和各有關部門要自覺用規劃指導本區域的物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