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20年
索 引 號: | pjsrmzf-2020-003433 | 主題分類: | 2020年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加快推進引才平臺建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問題的提案》第017號提案的答復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0-11-02 | |
主 題 詞: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加快推進引才平臺建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問題的提案》第017號提案的答復
張錦輝委員:
您的《關于加快推進引才平臺建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問題的提案》,我局收悉。感謝您對全市人才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您在提案中對全市人才工作的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也對我市當前人才工作現狀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了六條建議。我們認為這些辦法和建議都能夠為盤錦人才引進工作開拓思路,引領發展。我們將在今后的人才工作中借鑒參考。下面,結合我市實際,答復建議如下:
一、主要措施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在引進人才方面做好很多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人才工作體制不斷完善。近年來,市政府成立了引進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人才專項資金,開展了“智慧盤錦專項行動計劃”,在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了“人才改革試驗區”,在興隆臺區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我市“人力資源產業園區”,推行人才專員制度,人才工作延伸到基層平臺及產業園區。
人才政策體系趨于完備。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人才集聚加快實現人才引領全面轉型的實施意見》《盤錦市關于推進人才集聚若干政策》等10余項專項人才政策,完成了全市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出臺《盤錦市優秀人才認定標準》,初步完成了人才評價體系建設。
人才承載平臺發展迅速。全市新建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后流動站和博士后科研基地3個,創業孵化等眾創空間14個;建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建設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家;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34個,全市50%以上的規模科技型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全力推動校地校產校企合作機制建設,與省內外37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人才項目對接和畢業生就業。
人才集聚活動載體不斷豐富。以“雙創盤錦精英薈”和“海外學子盤錦創業行”兩大機制性活動為引領,人才集聚活動載體不斷豐富完善,累計吸引1.2萬余名各類人才來盤就業創業,簽訂項目落地、人才交流、資金對接項目46項,已有2個開工投產。成功主辦、協辦、承辦“雙創盤錦精英匯”“海外學子盤錦創業行”“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論壇”等人才活動,共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670余人次來盤,通過活動簽訂項目落地、人才交流、資金對接項目37項,13個項目中已有2個開工建設;
青年人才儲備持續加強。實施了青年英才儲備計劃,建立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48家,累計組織畢業生就業見習700余人;開展畢業生就業季人才服務工作,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組織開展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制跟蹤服務,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積極開展三支一扶工作,五年累計招募畢業生104人;加大對困難家庭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力度,五年累計兜底解決434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推進畢業生創業扶持工作,組織認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1家,扶持300余名大學生實現創業;加強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落實工作,累計兌現企業招錄畢業生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就業見習補貼、創業場地補貼等各項資金366.68萬元(到2018年底)。組織推進”雙百”行動計劃,組織510家企業走進校園招聘;組織23家高校400余名師生走進盤錦感知盤錦。
人才政策優勢進一步釋放。人才工作投入持續加大,為2016-2018引進的270名各類人才申報各類人才補貼500余萬元。已兌現資金320余萬元,正在申報資金554.68萬元。
人才交流與協作進一步加強。近五年來,共舉辦市域內人才招聘活動400余次,據統計,人才市場進場招聘單位累計達到26700余家次,需求總人數306650余人次,參會求職者達到241100余人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65500余人次。共組織赴外招聘活動共計48次,參會企業總計656家次,提供就業崗位5820余個次,共收到簡歷2920份。連續四年開展了“走進江蘇、走進高校”系列活動,共組織27家我市重點企業赴江蘇南京、鎮江以及江蘇省重點高校參加招聘活動,現場共收到簡歷150份,有2家企業與南京企業對接成功,現場簽訂了合作協議書。參與了“遼寧沿海六市人才協作體”建設,重點與大連、錦州、營口開展了人才交流合作活動。
人才服務環境持續優化。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人才金港”,開展“網絡+人才”的一站式業務服務,努力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積極推進數字人才建設工作,打造建設盤錦高校畢業生智慧就業服務平臺,積極開展網上報到登記、檔案查詢及線上求職指導、網絡招聘、政策咨詢等業務。
人才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全市共引進各類人才1.8萬人,其中各類急需緊缺人才1.1萬人,外地生源畢業生人才0.75萬人。全市先后組織各類招才引智活動35項,新建校企合作、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的長期合作機制38項。推行人才服務專員制度,為各類用人單位引才提供高效服務。
二、存在主要問題
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像盤錦這樣的三四線城市的人才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偏差。一些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引才聚才工作認識不夠全面,對人才與產業、人才與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引才聚才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不強,推進工作積極性不夠。當地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單位熱衷引進本地或本省人才,對外地或海外人才需求比較冷淡,擔心外地人才不了解當地情況,水土不服,或者容易流失,留不住人才。
二是政策支持不夠。我市的政策吸引力還不夠強,人才工作相關政策措施配套不夠,落實不到位,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對以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人才的集聚與引進政策不優,人才政策效應未能充分釋放。
三是平臺載體缺乏。三四線城市普遍沒有建立引才平臺載體,比如留創園、創業園、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等有形的平臺缺少。由于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財力薄弱,人才發展平臺缺失等因素,導致難以吸引或留住人才,即使引得進也留不住。至于如何挖掘人才需求和留住人才的措施辦法更少。如盤錦,80%以上的企業系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多為加工型,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對高層次人才具有吸引力和發揮作用的科研平臺,造成了“沒有和不需要高層次人才”的狀況。引才主要集中在專科及專科以下層次,占需求總量的60%以上。
四是資金投入不足。引才聚才項目配套支持資金不足。一方面企業對人力資源費用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政府沒有對高層次人才及項目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支持,造成市場和行政兩只手的作用都沒發揮好。
五是人才基礎工作薄弱。目前全市上下專職的人才工作者不足50人,人手少任務重。尤其是各縣區(經濟區)人才工作人員力量相對薄弱,具有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的開拓型干部少,面對新時代關于人才工作的要求不匹配;另一方面,全市人才硬件基礎差,現有人才市場(人力資源市場)規模小、設施簡陋,市場發育不足、市場主體參與度低、專業化程度不高,與大人才工作的格局不相匹配。因財力原因全市人才政策兌現存在問題。缺少針對性工作指導服務。地方制定的人才政策和管理規定較多,但是服務工作相對較少,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市人才工作沒有系統的調研數據和人才庫,不具備網上人才服務業務經辦的能力,人才工作軟硬件基礎薄弱。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各級政府將做好開放型人才引進與培育工作,需要找準與先進城市的差距,強化人才政策的頂層設計,精準布局區域引才策略,從政策、機制、平臺、保障等方面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重點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是強化人才意識。強調“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意識,發揮黨委政府統籌和引領作用,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引才聚才工作對創新驅動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擴大引才聚才工作的影響力,集中樹立引才聚才典型,推廣引才聚才先進經驗,轉變社會對引才聚才工作的片面認識。
二是實施精準引才策略。實施“三步走”策略,率先布局區域精準引才策略:首先,緊盯產業與人才發展前沿,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和人才需求,編制創新目錄和引才目錄,繪制產業地圖和人才地圖;其次,做好人才開發的路徑設計與政策配套,從政策設計、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全方位推動產業鏈、技術鏈和人才鏈無縫對接。第三,將招才引智端口前移,到石油化工、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較成熟、科技競爭優勢明顯的上海張江等地設立聯絡窗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人才工作聯絡站,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定期發布人才政策、工作動態等,增強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實施“引鳳筑巢”。五年內引進人才20000人,重點引進集聚石化產業人才5000人。
四是打造引才平臺。發揮引才工作品牌定點落地作用,舉辦有針對性的人才項目推介引進活動。重點建立引智梯度推廣工程,結合我市對不同人才層次的需求,重點做好京津冀人才外溢的承接、遼寧沿海經濟帶人才協同發展及毗鄰城市人才互聯互建工作,建立不同渠道的引才體系。創建校地互利共贏合作模式,進一步完善與省內外高校的聯絡載體,實現我市重點產業與省內外高校多種形式合作、多渠道交流、多機制對接、多優勢互補引才格局。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庫、在外盤錦籍優秀人才庫,將在中小城市工作、學習或生活過的高層次人才聘請為政府經濟發展顧問、高校客座教授,定期來我市講座和交流指導。在經濟發達地區舉辦“高端人才見面會”“高端人才引進信息宣傳發布會”等活動,建立與省內外高端人才的聯絡溝通。
五是夯實基礎工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重點是加強人才市場的軟硬件建設,拓寬人才市場服務職能,完善人才市場的服務體系,構建網上人才服務大廳。進一步整合人才工作資源,強化人才工作機構職能,充實人才工作隊伍,配建人才服務站,形成“一條龍”式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加快建立集引才資源、信息、制度保障和對外服務于一體的引才引智平臺,加快完善人才認定體系建設。建立引才聚才綜合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人才辦、引才辦等人才服務經辦機構作用,共同做好引才聚才服務管理工作讓各類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
六是著力做好青年人才集聚工作。青年是活力之源,創新之源。瞄準省內外高校等優質畢業生人才供給來源,精準鎖定人才招引目標范圍,廣泛開展宣傳推介、人才招引、拜訪對接和合作洽談。可通過解決住宿、交通費用等多種形式吸引畢業生來盤應試應聘;同時,為確保廣大來盤畢業生扎得下根,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規劃建設人才公寓等激發大學生來盤留盤的積極性。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引進青年人才10000人。
盤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