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20年
索 引 號: | pjsrmzf-2020-003454 | 主題分類: | 2020年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深化“產校地企融”合作問題的提案》第038號提案的答復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0-11-02 | |
主 題 詞: |
對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關于深化“產校地企融”合作問題的提案》第038號提案的答復
姚文山委員:
關于姚文山委員提出的關于深化“產校地企融”合作問題的提案收悉。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我市校地校企校產合作情況
目前,全市共有職業院校9所。其中,高等職業院校2所,全日制在校生8103人,教職工1067人(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教師552名,無在校生),共設置8個院系、24個專業,擁有石油化工、能源裝備智能制造2個遼寧省高水平特色專業群。中等職業學校7所,在校生共計9471人,教職工596人,共設置13個專業大類、37個專業。全市職業院校中,國家級、省級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4所,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4個,省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13個,省創新型實訓基地12個。
近年來,我市通過積極踐行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不斷加深校企合作,努力探索打造具有盤錦地方特色的職教發展模式,現已初步形成了規模適宜、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格局。2019年,全市參與國家級“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試點企業數量139家,學校5所,學生數量1058名。市級校企合作平臺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367家,學生數量2942個。市經濟技術學校、鼎信商業學校等與東華軟件、省農委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有37家企事業單位在職業院校掛牌成立培訓基地,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計567個。同時,我市加強與域外17所高校達成校地合作協議,在畢業生就業、實習等方面與我市多家企業開展合作。同時,我市2019年還舉辦了盤錦首次校地合作對接會,邀請省內21所高校來盤洽談,與我市企業合作對接。近2年來,通過與省內高校合作,我市引進外地生源畢業生3500余人。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教融合的激勵政策配套不完善。當前,國家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機制涉及發改、稅務、人社、土地等多個行業部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需要上述部門協同聯動、主動作為。同時,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不夠明晰,致使企業對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2.學校自身內功不強。一是學校自身辦學定位偏低,學校管理層缺乏專業認識,對職業教育同市場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效益觀念、創新意識不足,無法對當下的職業院校管理工作形成科學認識;二是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缺乏主動聯系,學校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脫節。專業教師的補充、轉崗不能及時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導致結構性缺編嚴重;三是學校生源差,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存在“兩張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定位不相匹配,石化類專業人才占比過低。
3.職業教育辦學經費未能依法依規得以保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要保障職業院校生均辦學經費及時到位。我市縣區職教中心財政撥款安排的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未能及時并足額撥付。
三、下一步推進措施
1.強化政府統籌。一是通過政府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以科學的政策引導來推動實現產教協同健康發展;二是組建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促進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的現代化,也為職業院校課程建設提供重要依據;三是足額保障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并且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職業教育,拓寬辦學籌資渠道。四是加強招商引資及招才引智工作,加強盤錦產業集聚區建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使企業在人才需求、生產經營、產品研發等方面形成人才需求拉動,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本地產業結構,成立行業協會,并且給與行業組織財政專項補助,以提升參與“產校地企融”合作的積極性。
2.組建產教融合發展聯盟。以產業鏈條為紐帶,由職業院校、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有行指委、研究機構等參與,組建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注重挖掘聯盟內各方價值訴求,促進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體上的各方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
3.加快專業布局調整。圍繞我市石化及精細化工等8條產業鏈實施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職業院校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并逐步取消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
4.扎實開展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重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對原有教學目標進行項目化改造,并且及時將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精準對接。
5.注重職業素養培養。加強基于專業特色的人文素養課程體系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強化以養成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作,組織實施工匠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將工匠精神、企業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文素養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共生。
6.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瞄準服務我市石化產業發展的辦學目標,適應“大安全、大應急”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著手在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醫衛類專業基礎上,加入高職安全類專業與之相融合,構建特色安全類專業,培養應急管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7.進一步整合和調動高校的科技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為盤錦市提供全面的服務。推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重點科研成果的轉化帶動盤錦地方經濟的發展。
盤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0年8月27日